•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光明網:防汛救災堅持人民至上

2020-08-04 09:5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今夏以來,我國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過程多、水量大,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導致多地受災。

  為系統提升對洪澇災害的主動適應和綜合應對能力,各地要按照要求構建起“全過程、多層次、立體性”的洪澇災害綜合應對體系,多層次、多部門、多災種協同應對機制,常態化開展防汛薄弱環節及潛在風險隱患排查,不斷優化抗洪搶險預案和超標洪澇災害應急方案,強化防洪搶險實戰訓練演練。利用好科技手段,充分發揮5G、物聯網、高分遙感、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優勢,完善洪澇立體監測感知體系。此外,更長久且更重要的是,要推動洪澇防禦的社會化管理,發展防洪保險,增強人民群眾防災、避險和自救意識,主動降低洪澇災害的脆弱性。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民的基本國策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水利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變。1998年發生全國性大洪水以後,國家更加重視防洪治澇,水利部提出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思路,通過實施了新一輪防洪規劃,我國各大江河流域提高了防洪治澇標準,形成了由大中水庫、蓄滯洪區、分洪河道、堤防、閘門、泵站等構成的蓄滯疏排相結合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同時,城市和重點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已有較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防洪非工程措施體系也不斷健全。全國建立了由行政首長負責,國家、流域、省、市、縣五級組織的防汛指揮體系;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等法律法規;江河流域防禦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特大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等不斷完善;建立了國家防汛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水文站網和水利網信系統顯著完善;組建了專業化搶險隊伍,各級防汛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能力顯著提高。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防汛救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總體上我國洪澇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支撐了經濟社會穩定快速發展,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今年,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眾多挑戰。為迎接汛期重大考驗,全力做好洪澇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搶險救援等工作,需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災害防禦工作:加強洪澇地質災害隱患普查和風險評估,進一步完善全國各地區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動態更新數據庫,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群眾的及時搬遷、安置工作;全面提升洪澇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能力,引入高分遙感、線上監測、5G通訊等在內的先進技術,通過多學科技術手段提升洪澇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能力和定量預報能力;強化惡劣條件下洪澇地質災害的快速救援、應急搶險裝備的研發;完善人群應急避險設施,加強生命線防護能力,保洪澇地質條件下的交通、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的正常運作;健全洪澇地質災害風險的社會化管理體系,強化群防群治,加強宣傳教育,完善應急預案。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全力貫徹之下,堅持生命至上,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防禦今年洪澇災害工作定能取得勝利。(張建雲)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