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地方行系列網評二十六】把囑託落在實處,靠的是脫貧真功夫

2019-09-22 18:19: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在河北德勝村教鄉親算脫貧收支帳,在湖南十八洞村和大家召開座談會,在江西神山村與當地村民一起打糍粑……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地方考察,最牽掛的人就是貧困群眾,最牽掛的事就是脫貧攻堅。

遠眺布楞溝村(王甲鑄/攝)

  遠眺布楞溝村(王甲鑄/攝)

  時代向前,步履不停。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囑託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儘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清晰了工作的重點,明確了奮鬥的方向。六年過去了,布楞溝村都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隨“脫貧攻堅地方行”甘肅線下走訪活動,為大家探個究竟。

  金秋時節,萬物並秀。站在布楞溝村的道路兩側,紅墻灰瓦的56戶新農村村居氣派整齊,村活動中心、村小學以及公路服務中心等新建公共設施格外醒目……中秋時節,村子周邊山谷依然鬱鬱蔥蔥,一片生機盎然。再看經濟賬,布楞溝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2年底的只有1624元已經增長到6815元,並在2014年底實現整村脫貧。布楞溝村用六年時間,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都落到實處,這一巨變的背後,靠得不是花拳繡腿、表面功夫,而是扎紮實實的脫貧真功夫。

  脫貧真功夫,綠色是前提。往昔的布楞溝村,曾經是“如煙黃沙遮蔽日,生機綠木斷絕地”的真實寫照。“綠起來”是“富起來”的前提,脆弱的生態環境不改變,就無法在這塊土地上進行産業的夯基壘臺、立梁架柱。六年來,布楞溝村積極推進植樹造林,並種植經濟林,2013年以來已累計完成造林5750畝。如今,站在由布楞溝綜合服務中心廣場上,看著滿山翠綠,人們一定想不到,“以前這山上光禿禿的,都是黃顏色。”風沙變成風景,黃沙變成黃金,生態環境的好轉,決定了脫貧攻堅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豈曰無碑,山河為證;豈曰無聲,林海即名”,布楞溝村作為綠色生態的受益者,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進理念。

  脫貧真功夫,文化是抓手。錢包要鼓起來,首先要把腦袋充實起來。事實證明,很多貧困地區之所以産生了代際傳遞的現象,究其原因,還在於思想和理念的僵化陳舊。要補齊脫貧攻堅中這塊最大短板,文化是抓手。對此,布楞溝村深以為然。現在,當地“六位一體”的村級活動場所蓋了起來,村裏有了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文化活動室。新建的村小學更是村裏最漂亮的建築,兩層教學樓寬敞大氣,小操場上還鋪上了綠色的塑膠。讓教育先入為主,讓文化生根發芽,讓理念推陳出新。確實有效的文化政策宣傳措施,能夠切實增強脫貧的信心和決心,這是“思”與“行”的辯證。布楞溝村在精神激勵與實踐行動的合力下,最終形成拔窮根、真脫貧的決勝之勢。

新建了56戶統一規劃的新農村院落,村小學更是村裏最漂亮的建築。(王甲鑄/攝)

  新建了56戶統一規劃的新農村院落,村小學更是村裏最漂亮的建築。(王甲鑄/攝)

  脫貧真功夫,産業是根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脫貧攻堅領域來説,産業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關鍵、最管用的根本措施。知易行難,要把政策、資源等精準地指向了貧困戶,最重要是讓貧困戶在新的産業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落一子而滿盤活。過去六年,布楞溝村多管齊下,讓産業扶貧處處開花:發展養殖合作社,讓致富能人帶動周圍群眾入股;建成黑木耳種植基地,預計年産值百萬元以上;以生産油馃馃為主的巾幗扶貧車間吸納了村裏婦女打工,個人月收入近兩千元……以産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脫貧攻堅才會看到希望與曙光。也要看到,産業脫貧並非是想當然的水到渠成,反而是要爬坡邁坎、滾石上山。越是如此,越要有一股子闖勁,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奮力趟出一條扶貧新路。

  把囑託落在實處,靠的是脫貧真功夫。“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在布楞溝村,習近平總書記六年前的囑託一步步都落到了實處,變成現實。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真”字當頭、“幹”字為先。布楞溝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到。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