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地方行系列網評十二】在尋找鄉愁中看脫貧攻堅的甘肅樣本

2019-09-20 10:44: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有這樣一句具有廣泛共識的話,“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農耕文化侵染華夏幾千年,使得鄉村的廣袤天地裏有國人太多的鄉愁所在。如今,不管身在何處,“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恬淡意境成了大多數人的心之嚮往,這樣的“鄉愁情結”,也以現代旅遊的方式切入,從而在脫貧攻堅領域中起到關鍵作用。“脫貧攻堅地方行”看甘肅線下採訪活動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甘肅樣本。

  甘南州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民宿

  因為有了“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所以這裡有了鹿鳴居;因為有了“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所以這裡就有了鳳儀巷……9月18日下午,“脫貧攻堅地方行”看甘肅線下採訪團一行走進了甘南州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在山澗、百草、拾光這些滿是詩意的“花廬”民宿中,找尋著那縷縷鄉愁。

  鄉愁也能成為脫貧攻堅的生産力,這在甘肅已有淋漓盡致的展現。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之下,遊客已經從傳統的簡單消費轉向更高的旅遊供給産品,他們希望融入鄉村生活,並在鄉情民風和青山綠水之間找到心靈的慰藉,繼而完成鄉愁情愫的皈依。這種體驗式的旅遊轉型升級之路,給甘肅脫貧攻堅打開了新的空間。

  真正找到開啟金山銀山的“金鑰匙”,守護浸潤鄉愁的底蘊,推動現代旅遊業在當地可持續發展。要摘掉貧苦的帽子,挖掘鄉愁裏的經濟潛力,並非是簡單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要立足既有條件,統籌考慮貧困地區的地理位置、基礎條件、文化特色、産業發展等因素,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廟花山村為例,當地“花廬”民宿就是在甘南州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支援下,通過廣泛調研,與縣鄉溝通、群眾交流,從規劃設計入手,引進“花廬”這一民宿品牌,設計、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推進。當體驗式旅遊已經成為品牌,意味著“千村千面”的辨識度就此産生。這也將帶動這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甘南州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張樹霞家的“鹿鳴居”外景

  要栽盆景,更要種苗圃。主打鄉愁經濟的廟花山村,僅僅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一個樣本。往這塊西北大地上望去,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等自然奇觀,足以容納下所有人的思緒放飛。而鼓子花兒、道情皮影、隴繡剪紙、太平鼓舞等民俗風情,更足以支撐我們在微觀處的鄉愁遣懷。當帶有特色的鄉愁文化已經匯成了強大的消費流之際,此時,鄉愁産品以系統性的中高端供給,對接了旅遊消費的需求,從而找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正確打開方式。面對這波高品質發展的行情,甘肅也將拾級而上、有所作為。

  在尋找鄉愁中看脫貧攻堅的甘肅樣本。我們已經看到當地以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真知灼見。如今,在廟花山村,白天在果園裏賞桃花、梨花,在深山裏摘野果,在溪流邊釣山魚,親近久違的大自然。夜晚更可仰望星光燦爛,聆聽蟲鳴鳥叫、潺潺流水聲、風穿山林聲、農家雞犬聲,品味那份濃濃的鄉愁。在綠水青山的環繞之下,鄉親們的“錢”景無憂,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結合的新路子。未來,這條康莊大道,將越走越穩、越走越順。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