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地方行】脫貧不離故土 甘肅小山村創“靠山吃山”新模式

2019-09-22 18:1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當咖啡遇上青稞酒、花海梯田遇上徒步探險,高原深山裏採摘野果、溪邊釣魚……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業悄然火了起來,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産業。

  山高平原闊,甘南地區發展旅遊業優勢明顯(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因與冶力關天池冶海景區相鄰,田園風光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捷,臨潭縣八角鎮具有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2017年起,八角鎮打造出62戶農家樂,其中八角鎮廟花山村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旅遊名片。

  要農家樂也要文藝范兒

  山澗居、冶木巷、鳳儀巷、百草園……在廟花山村,每一處民宿都有一個值得回味的名字,也有著各不相同的裝修風格。走進村民張樹霞家,精緻桌椅、吧臺、精釀啤酒和留聲機打破了很多人對“鄉村農家樂”的慣有印象。

  村民正在打理村內花草(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為更科學、合理髮展當地旅遊業,廟花山引進“花廬”民宿品牌,設計、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推進,採用“政府引導+專業公司運營+農戶參與”發展模式,政府投入引導扶持資金,公司保底運營,村民房屋入股。在民居的基礎上升級打造民宿,對村落巷道、上下水管網、停車場、旅遊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進行了優化,一個傳統鄉村搖身一變成為了集地方特色和現代生活為一體的民居聚集地。

  “不能僅僅提供一個住宿的地方,還要留得住客人。”花廬民宿運營經理蔣賽平告訴記者,廟花山村的民居改造由公司全額出資,目前已接待遊客2.8萬人次。

  以房屋入股 低保戶變“股東”

  “以前就只能種點山藥、馬鈴薯、油菜,一畝地也就200塊錢的收入。”從前住在山上的村民張樹霞現在也有了自己的民宿,以房屋入股,按比例分紅,張樹霞成為了“股東”。據蔣賽平介紹,村民每年除1萬元的保底收入外,有46%的分紅。

  張樹霞在自家民宿接受記者採訪(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同時,作為易地搬遷項目的受益者,張樹霞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她指著遠處的山告訴記者:“以前就住在那個山上,去哪都不方便,光是下山就要半小時,吃水用電也很麻煩。現在好了,孩子上學15分鐘就到了。”自家多餘的房間改成民宿,由公司統一管理、經營,張樹霞一家在民宿經營上操心的並不多,這讓他們有時間拓展其他收入渠道,也有餘力照顧孩子。

  要原始自然也要緊跟時代

  民宿只是廟花山發展旅遊的其中一角。背靠大山,農田、林地豐富,120畝早熟梨、甜杏、啤特果等經濟林充實村民了的腰包;依靠著自然優勢,廟花山推出了“共用農場”“智慧牧場”等農牧體驗項目,積極開發當地土雞、山野菜等土特産“伴手禮”文創産品;矢車菊、美國石竹、孔雀草等花卉共同形成了10公里花海,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此打卡拍照;酒吧、咖啡屋、茶室、青稞酒坊、農貿小市場等休閒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徒步、騎馬、探險等年輕人喜愛的旅遊項目在這裡也都能找到。

  蔣賽平告訴記者,目前遊客雖多,但基本上旺季只有6-9月。接下來將會拓展“滑翔區”等冬季旅遊項目。此外,要開發“花海”的實用性,將過了花期的花卉採摘、曬乾製成花茶。明年,還將推出“羊拉南瓜車”“歐式馬車”等小朋友喜愛的娛樂項目。

  廟花山裏的民宿一角(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高山流水,門前是一望無垠;白日裏天高雲闊,夜晚星光點點;山林的風聲、河流的水聲組成了鄉村背景樂……這是廟花山人如畫的家鄉美景,也是人們心馳神往的高原。

  脫貧不離故土,這片土地孕育了甘南獨特的人文自然,也賜予了廟花山脫貧致富的天然資本。廟花山人堅信,這片熱土會在鄉村發展一系列的好政策下,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和幸福。(記者王啟慧)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