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圳憑什麼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引擎

2019-08-27 09:02: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文簡稱《深圳意見》)發佈。文件明確了“高品質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五個方向的戰略定位並展開佈局。正如相關評論指出,此番是“全身的先行”,且有廣度、深度、高度、溫度、銳度。

  “高評價、高定位、高要求、高含金量。”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用這四個“高”來形容《深圳意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了方向,這次《深圳意見》進一步明確細化、具體詳實,落實到經濟、法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深圳意見》規劃三個階段,近期2025年,遠期展望至20世紀中葉,深圳被委以更高的重任。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品質躋身全球城市前列,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品質發展成為全國典範,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這三個階段的目標給了深圳比較高的定位。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全球標桿城市,深圳承載了很高的使命。”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不僅是先行先試,還要先行示範。兩字之差,意義大不一樣。”

  補短板

  深圳有哪些優點?提到優點,深圳人讚不絕口,年輕、活力、創新、務實、機會多……這座年輕城市的種種品格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前往奮鬥,奉獻汗水。

  深圳又有哪些短板?回答這個問題,深圳人也毫不留情面:深圳的公共資源太貧乏了,孩子教育、醫療資源緊缺、公共文化資源欠缺等問題都是短板。

  2018年1月,深圳市長陳如桂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一口氣列出深圳存在的9個短板,並指出每個短板都是制約深圳能否往更高處發展的關鍵。其中包括實體經濟發展壓力還很大。基本公共服務無論是質還是量都有很多短板。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還不夠完善。城市管理還比較粗放。公共交通服務品質仍需提升。

  正視缺點和短板才會取得進步,對症下藥才能更有療效。細觀這份《深圳意見》,詳實、具體、全面,可操作性、落地性強。意見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為深圳發展帶來展望。

  明舉措

  《規劃綱要》明確粵港澳五個戰略定位中有一個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在《深圳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陳憲表示,“與《規劃綱要》相比,《深圳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許多內容。”

  《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深圳意見》明確要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支援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把深圳建成粵港澳大數據中心體現了深圳的重要性,未來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一個是技術方面一個是發展層面。”陳憲説。“為什麼選擇深圳?深圳有産業基礎,未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做細事

  這份文件亮點在細節,具體且全面,郭萬達認為,“《深圳意見》對深圳發展是一個較為全面的破局。意見內容給出了多項切實的舉措,而且舉措接軌國際。例如,教育方面提出“雙元職業教育”;醫療方面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醫療服務體系,構建高水準養老和家政服務體系等,不是簡單地從規模上供給,而是對標國際,建設高水準、全方位的體系,最終實現本世紀中葉成為全球標桿城市的目標。”

  建設綜合性科創中心。支援深圳強化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鼓勵國家級博物館在深圳設立分館,推進深圳年文化發展、組建海洋大學。支援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這些舉措恰恰補充深圳的文化、科研、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陳憲表示。

  深圳四十年主要靠什麼?

  為什麼選擇深圳而不是別的經濟特區?

  陳憲表示,這是市場經濟的選擇,要把先行示範區建設和市場經濟聯繫起來的。

  經過四十年發展,深圳在經濟社會、法治建設、對外開放多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深圳有能力承載這樣的使命,陳憲表示,深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和深圳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形成的獨特的體制機制有關,政府能夠在宏觀積極把控指導,微觀上遵循市場機制,政府和市場關係處理得較好,這種好的體制可以延續下去。

  《深圳憑什麼》一文中,深圳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認為,如果一定要向兄弟城市推薦幾條深圳經驗,有三方面: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市場化,深圳過去的成功,就是因為市場化成為了城市的靈魂,是市場在配置資源,在選擇企業。法治化。政府不干預企業,而是讓企業在一個法治化的環境之中大膽競爭,這就是法治化的力量。

  深圳四十年發展靠什麼?陳憲認為,特區體制、移民文化、區位優勢是深圳發展的三個條件。

  特區體制是深圳發展的必要條件。相比廈門、汕頭、珠海等港口城市,深圳是在小漁村上完全重新開始,沒有基礎,是一張白紙,在白紙上作畫,能動性更強。深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體制,完善的市場機制,政府和市場親清關係,這是深圳發展的獨特優勢。

  移民文化和區位優勢是深圳發展的充分條件,陳憲認為。

  “來了,都是深圳人。” 這句標語可以在深圳很多地方看到。與廣佛主要是原住民文化不同,深圳沒有本地人,作為一座移民聚集的城市,深圳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深圳人的冒險精神、奮鬥精神、事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對深圳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种先行意識是深圳的移民帶來的。這是深圳發展的充分條件。”陳憲表示。

  此外,地理、行政區位優勢是深圳發展的先天優勢。深圳是一個港口、海灣,比鄰珠江口,緊挨香港,地理優勢明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區位條件。深圳也是華南地區樞紐,具有戰略區位優勢。

  深港各有優勢,協作實現共贏

  意見出臺後,外界紛紛猜測,中央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深圳會趕超香港嗎?香港的角色將被弱化嗎?

  “深港主要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區域合作的關係,港深兩地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合作,一體化發展不是誰取代誰,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陳憲認為,《規劃綱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香港、澳門再加內地九個城市“9+2”的共同發展,香港、深圳、廣州和澳門分別是四個中心城市,區域內城市通過統籌協調、互相發揮優勢,共促發展。香港有貨幣兌換和國際廣泛聯繫的優勢,這彌補了深圳的不足。

  《深圳意見》在深港合作方面提出了多項內容。如支援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産品互認。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進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提升對港澳開放水準。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産業研究所所長劉國宏認為,深港高度融合、唇齒相依的發展態勢超乎想像,在深港交易所合作、跨境金融以及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三方面,兩地都能實現共贏。

  深港未來一定是要連手發展的,而且是可以探索“一國兩制”更高文明成果的。劉國宏表示,從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看,深港是大灣區建設和發展最強勁的驅動力,香港雖為排名第三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其主要是銀行和保險資本,風險資本、創新資本的集聚程度不高;深圳雖為內地首屈一指的金融創新中心,但其金融市場、國際影響離香港仍有巨大的差距。深港利用各自優勢、彌補各自短板,深圳的風險資本可利用香港走向國際,香港的國際資本可利用深圳走向灣區和內地市場,這樣深港金融無疑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釋放巨大的資本力量。

  香港的優勢在於制度、國際化以及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表示。

  除了制度、法治、金融優勢,香港科創的優勢也可以和深圳相互合作,通過互補,實現共贏。“深圳和我們是鄰居,在創科發展方面,香港的優勢在於我們的大學的科研力量,以及我們在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的優勢。以創科為例,我們與深圳之間其實是可以互補的。”陳茂波説。“而如果科研方面有突破,讓我們掌握到智慧財産權,其實在下一步當轉化這些科研成果成為商品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很好的經濟收益。”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