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農大老師是知識分子科學報國的典範

2019-05-31 13:4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在河北南部的曲周縣,有一群人默默紮根於此46年,他們被當地人喚作“農大老師”。“農大老師”,是曲周人心中對於那些紮根於此的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的昵稱,在曲周人眼裏,“農大老師”不僅是一個昵稱,更代表著一種可以讓他們依靠、安心的力量。

  “農大老師”這樣的稱呼,和院士、教授這樣的稱呼比起來似乎顯得有些“土氣”。但正是這個樸實無華的稱呼,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知識分子形象。科研人員並不是只能出現在大學實驗室、圖書館或學術會議等類似場合,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們用數十年的實際行動告訴了人們,科學家一樣是個好農民,在田間工作,一樣可以取得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成果。而在科研成果之外,我們還看到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科學報國、服務鄉村振興的。

  土地鹽鹼化的曲周是黃淮海平原的一個縮影,而黃淮海平原作為跨越5省2直轄市、有2億多農業人口、耕地和人口均佔全國1/5的全國糧食主産區,土地鹽鹼化顯然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大問題。想要攻克這一難題,顯然待在實驗室裏是遠遠不夠的。因而,從1973年的秋天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國農大人來到曲周,為信念而不懈奮鬥,努力去改變中國農業的未來,帶給曲周鄉村振興的希望。

  在兩任校長、3位院士、70多位教授、300多名碩士博士的辛勤付出下,農大提煉的鹽鹼地治理經驗與“兩彈一星”一起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而更為令人振奮的是,當年的鹽鹼地成為如今的豐産高地,曲周的治鹼成果,走向了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三江平原,推動了我國涉及20個省市、3.8億人口、4.7億畝耕地的低産田治理工程,為結束我國千百年缺糧歷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切成果的背後,是中國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精氣神。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農大在曲周的治鹼成果,正是科技讓人民生活變好的現實案例。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我們應該號召更多知識分子向紮根于土地、默默攻堅克難的農大人學習,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作者:陳定,係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