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農大人的曲周故事】從鹽鹼地到“米糧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2019-05-31 13:41: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邯鄲市曲周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冀中平原大地上。由於黑龍港流域多條河流長期沖刷淤積形成的封閉地形特徵,這一地區歷史上飽受旱澇鹽鹼的危害。而正是在這片幾乎寸草不生的地域,46年前,卻與中國農業大學的老一輩科學家結了緣。46年來,四代農大人紮根曲周大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解決了一個又一個世紀難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時代新人。

  從5月31日起,《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將播出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鄉村振興先進事跡系列報道《農大人的曲周故事》。今天播出第一篇:《從鹽鹼地到“米糧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央廣網邯鄲5月31日消息(記者杜震 王志達)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初夏時節的冀中平原,微風吹過黃綠色的麥浪。2019-05-3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84歲的曲周縣張莊村老人趙文回憶,40多年前,這裡都是鹽鹼地,滿眼白茫茫。

  趙文:瀝澇成災,高的地方是鹽鹼地,洼地存水,莊稼都淹死了。

  1973年,多名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來到曲周,立誓“治不好鹽鹼地不回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石元春是其中一員。

  石元春:很難啃,群眾都沒有信心,幹部也沒有信心。住的三漏房,漏雨、漏土,透風。

  在中國農大老師們的改造下,鹽鹼地這頭“倔牛”“聽起了指揮”。截止1987年,曲周鹽鹼地面積下降近七成,靠“淋鹽”為生的苦日子,成為歷史。2009年夏天,中國農業大學第一個“科技小院”落戶曲周,中國農大的老師們意識到,住到農村去,才能打通技術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如今,8個不同類型的科技小院紮根在曲周大地上,每個小院都長期駐紮有三四名研究生,他們將農業技術“本地化”,輻射周邊村莊,帶動曲周走向農業高效綠色發展之路。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宣講十九大精神。

  中國農業大學學生賀敬芝:為三農事業揮灑汗水,在農村廣闊的天地服務三農,這也許就是我們應該擔起的時代使命。

  目前,曲周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5.91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近一半,建立了世界天然提取物等10個種養標準化示範基地。和十年前相比,曲周糧食總産增長了37%,農民收入增長了79%。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總書記一直在號召,我們中國要為全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解決方案,然後這一次在園博會上他又特別提出來,我們的綠色發展要為全世界做出樣板。這對我們很鼓舞,因為我希望我們做的能變成全世界的樣板。

  短評

  昔日的曲周,白茫茫飛鳥不留;今日的曲周,鹽鹼變良田,舊貌換新顏。農大人和曲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奮鬥篇章。一所名校和一座縣城牽手46載,創造了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也形成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