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潮涌,中國電影釋放無限活力(逐夢40年)

2018-10-04 10:3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40年來,中國電影顯現出愈發開放多元的創作景觀,這既是中國電影美學自信、文化自信和産業自信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持續繁榮的重要驅動和根本保障。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蕩,諸多文化現象異彩紛呈、交織呈現、相互影響,文藝領域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時俱進地吸納新的時代精神,呈現出歷史承繼性與多樣化的特點,迸發出勃勃生機與創新活力。中國電影顯現出愈發開放多元的創作景觀,逐漸激發齣電影作為時代前進號角的巨大凝聚力和影響力,釋放出中國電影的無限活力和創造力。這既是中國電影美學自信、文化自信和産業自信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持續繁榮的重要驅動和根本保障。

  八九十年代:

  理論滋養靈感

  經典力作井噴而出

  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之後,中國電影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氣象。新時期的文學思潮與電影思潮交相演繹、相互膠著。它們立足本土實際,著眼海內外文化資源,在縱橫交錯處盪漾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匯”的漣漪,呈現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獨特景觀。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在理論批評和創作實踐的雙重空間內建構起關於電影方法現代化、電影文化的精神理念和價值範式。其中,關於“丟掉戲劇的拐杖”“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用電影表現手段完成的文學”“電影本體論”“謝晉模式”“對話娛樂片”等電影話題密集産生,明證了80年代電影界的踴躍豪邁,展現出邁向現代化的昂揚姿態,也為當前中國電影學派的構建埋下歷史的伏筆。在這個“理論滋養靈感”的年代,不同代際導演群體,在與時代的對話、交流和融通中,形成了既相連又迥異的導演風格和創作理念,現實主義復歸成為創作主調,涌現了《生活的顫音》《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城南舊事》《黃土地》《黑炮事件》《紅高粱》《老井》等經典力作,形成了新時期以“啟蒙意識”和“藝術創新”為主導的審美觀念,構成了80年代具有啟蒙精神的獨特銀幕實踐。

  進入9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相應開展:1991年,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創立,用來重點資助主旋律電影,尤其是重大革命題材影片的創作;1993年,《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布,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是新時期以來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廣,也是最能觸及電影體制內在矛盾和核心問題的一次改革,全國電影體制改革開始走向深化;1996年,電影精品“九五五零”工程正式啟動,將國家專項資金注入製片業,大力放開出品權……這些切實可行的舉措成為中國電影從低谷中逆流而上的契機,也表明瞭國家政策積極推動電影業發展的決心。

  新世紀以來:

  借政策東風

  以資本驅動實現升級換代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與網際網路浪潮交相輝映,中國在躋身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跨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階段,政府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吸引社會力量、社會資源進入電影業,在降低電影行業準入門檻的同時,給予各方面的優惠和扶持。伴隨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利好政策的落地實施,賦予中國電影得以升級換代、結構調整的契機。

  2004年,廣電總局出臺了包括《關於加快電影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等在內的21份文件,明確了“電影産業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高智慧、高投入、高産出的文化産業”,並提出建立新型電影市場主體、建設電影強國的目標,從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等8個方面對電影産業進行全方位部署,旨在推動電影産業化的升級換代。2010年出臺的《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邁向“電影強國”的總體目標和建立“健全市場公平競爭、企業自主經營的電影産業運營體系”的針對性舉措,對電影産業的輻射力和市場潛力予以高度肯定。2014年,《關於支援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的下發,進一步規範電影市場,重點支援電影創作和推進電影全行業發展。2017年3月,電影産業促進法正式落地實施,為電影發展奠定了法治基礎和環境,作為助推器促使中國電影産業邁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促進電影市場走向規範化和秩序化,為“電影強國”建設保駕護航。

  可以説,“文化強國”戰略凝聚民族精神和中國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深刻地將“中國繁榮”與“世界進步”緊密相聯,助推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全面提升。中國電影産業改革的歷程,也是借力政策東風與資本驅動實現升級換代的過程。

  從2002年處於産業危機中的電影消費小國,到2010年國産電影“供求兩旺”的爆髮式增長,奮力邁入電影百億時代,再到2012年中國躍升至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以及延續至今的新時代的“電影強國”建設,這一轉型演進軌跡逐漸勾勒出正處於結構調整狀態的中國電影新景觀。

  這十幾年來,電影企業以市場重組、上市融資及資源整合的方式對接多元資本力量的介入,迸發出無限活力; 電影新力量秉承工匠精神與創意理念,朝氣蓬勃、蓄勢待發,努力開掘獨特的中國電影戰略資源,以求達成類型現代化的新祈願,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精神的重工業大片、新主流電影也顯現出新的市場潛力和文化訴求。

  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産業鏈條不斷趨向完善,製作領域走向專業化、創意化,發行層面積極借力網際網路東風,在新媒體行銷的助力下趨向社交化、數據化,主流院線基本實現數字化放映,藝術院線聯盟浮出地表,差異化院線建設理路愈發清晰,檔期運作走向成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快速推進。

  這十幾年來,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中國電影創作格局浮出地表,主流商業大片與中小成本電影以相互依存的姿態活躍其間,商業電影、主旋律電影和藝術電影均顯現出主流化的姿態,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多元觀影訴求。像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的《血戰湘江》《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信仰者》,英模人物電影《李保國》,精準扶貧電影《十八洞村》,全民醫保電影《你若安好》,戰爭動作電影《戰狼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激發了觀眾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契合了當下民眾對公平、正義、理想、大愛的追求,以及對實現國富民強的強烈夙願,以電影的方式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由“産業黃金十年”

  邁向“創作黃金十年”

  近兩年,中國電影開始轉向品質型、內涵式的增長模式,顯現中國電影轉型升級的戰術調整和戰略定力。面對日趨複雜多元的生存環境,中國電影需要及時更新發展理念,尤其是要正視中國電影在發展中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以開放包容的積極心態來審視當前中國電影的新現象和新格局。中國電影仍需較長時間的結構性調整,補齊各種短板,完善電影工業體系,杜絕各種政策空白和漏洞,促進金融手段以及各種資金扶持方式的升級和精準化,實現中國電影産業穩定性、可預期的新常態。

  首先,廣大電影工作者必須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傳統文化和火熱的改革開放的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和創作素材,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創造出具有高峰品格的作品,促進中國電影不斷從高原走向高峰,以更多的好作品驅動中國電影的升級換代和高品質發展,推動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

  其次,在邁向“創作黃金十年”的重要節點上,一方面要為電影創作提供規範的市場空間、豐富的文化空間和良好的國際傳播平臺,另一方面要苦練內功提升能力,促成電影觀念、電影體制、電影市場以及電影觀眾等各個層面的“通力合作”,在藝術提煉、藝術呈現、藝術表達層面達成與市場和觀眾的“心靈溝通”,為世界講好真正有底蘊、有內涵的中國故事。

  再次,加快推動中國特色國家電影智庫建設,進而形成理論與創作良性互動的、“産學研”相結合的、具有本土與國際雙重視野的創新性話語體系,構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電影學派,形成具有文化內涵和精神沉澱的思想觀點,為解決當前中國電影産業問題提供新的路徑參考,推動中國電影由“産業黃金十年”邁向“創作黃金十年”,為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在砥礪奮進中實現“電影強國夢”。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