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小花”“鮮肉”不再是票房保證 春節檔電影熱度顯著提升

2019-02-22 08:40: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春節檔國産電影大熱再度成為廣泛關注的話題。記者盤點發現,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5年來,春節檔電影熱度顯著提升,製作水準提升、影片類型進一步拓寬,特別是近兩年,《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涌現,成為電影文化發展的“風向標”。

  “每12個國人中就有一人觀看春節檔” 

  好萊塢科幻大片《阿凡達》2010年敲響中國春節檔之門以後,春節檔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逐漸成為國內電影票房最火爆的檔期,被視作全年電影市場的“風向標”。從五年來票房和觀影人次的數據來看,2015年至2019年的春節檔,經歷了觀眾養成春節觀影習慣以及電影內容提質的五年。

  觀影人次上升並穩定在一億人次以上。五年間,春節檔觀影人次上升,2019年春節檔的觀影人次為2015年的2.44倍。儘管2019年春節檔觀影人次有所下滑,但春節檔觀影群體容量已穩定在1.1億人次以上,意味著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1人觀看了春節檔影片。

  票房收入急劇上升成最重要檔期。2015年春節檔的票房約為17.97億元,2019年春節檔總票房達到58.4億元,五年間春節檔票房容量增長了225%,其中2016年和2018年兩年的春節檔票房出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春節檔對全年票房的貢獻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至2018年,春節檔對全年票房貢獻比分別為7.3%、8.8%、9.46%,已成為反映中國電影文化走向的重要檔期。

  單片票價上漲反映觀影“剛需”。出於院線對影片品質的肯定,以及對觀眾觀影需求越發剛性的預期,近兩年春節檔電影單片票價有所上漲。

  “燈塔票房”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間,春節檔平均票價在36.3元到39.2元之間浮動,2018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為39.71元,而到了2019年春節檔,平均票價增至44.74元。光大證券研報認為,一線城市在春節期間存在觀影“剛需”。

  黑馬頻現“叫好”與“叫座”可以兼得 

  記者梳理五年春節檔票房排名前列的影片發現,國産電影“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有所緩解,影片創作與製作品質有所提升,影片供給的類型更加多元,涌現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電影。

  一是“最好看的影片是主旋律電影”備受矚目。2018年、2019年春節檔最賣座的影片《紅海行動》和《流浪地球》被視作中國電影過去幾年倡導“品質提升”的一個縮影,在意義表達和製作完成度上超越了以往幾年。“連續兩年春節檔最好看的竟然都是主旋律”這一現象備受矚目,引發影視界廣泛思考。

  《紅海行動》是2018年春節檔的“黑馬”,共收穫36.22億元票房,位列大陸電影票房總榜第三位,業內認為其“不拘泥于文學敘事,不純粹塑造孤膽英雄”,體現出中國軍人的英雄氣概與大國崛起的精神氣度,把中國軍事題材影片推向了新的高度。2019年春節檔票房最高的《流浪地球》更是受到全球矚目,該影片講述了一群中國人參與到拯救地球的行動中並且擔任主角的故事,契合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價值觀。截至2月19日,已經收穫38.97億元票房,位列大陸電影票房總榜第二位。

  二是影片供給類型多元化,電影工業化水準提升。過去,春節檔影片多以喜劇、動作片為主,賣座電影以闔家歡影片居多。2019年春節檔票房位居前兩位的影片《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均為科幻影片,二者的出現實現了國産電影類型的拓展,從而擴大了觀影群體,拓寬了受眾年齡。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兩部影片中生物特效與動態捕捉技術的運用、流程管理的進步,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提升的一個表徵。

  除科幻類型實現“由零到一”的突破之外,涵蓋喜劇、犯罪、懸疑、奇幻、動作、動畫、家庭等多種風格題材的影片齊上陣,使春節檔電影文化愈發呈現“百花齊放”。

  三是名導演、“小花旦”、“小鮮肉”不再是“票房保證”。孫佳山等學者認為,隨著觀影經驗的積累,觀眾在審美與類型偏好方面有了自己的堅持。

  連續兩年,位居春節檔票房榜首的影片不是名導和流量明星加持的喜劇片,而是實實在在的口碑“黑馬”,從內容創作到製作水準有顯著提升,擺脫了人們對近年來春節檔“段子堆砌”“續集翻拍”“名導定制”的審美疲勞,在不以流量明星為賣點的前提下,憑藉新突破釀成好口碑。90後青年演員吳昊宸表示,高品質影片“大賣”給年輕影視從業者以正確導向,只有苦練內功、加強文化修養、提升作品品質才是文藝工作者的成才之道。

  三四線市場收縮 進軍海外仍乏力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成績可喜,但春節檔電影票價上漲顯著等問題也引起了許多討論,我國影視文化産品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情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仍需要長期發力、久久為功。

  部分三四線城市票價上漲市場收縮。部分網友對春節電影“高票價”抱怨頗多。在微博、知乎等平臺的評論區,許多網民認為票價上漲不合理,甚至一些三四線城市觀眾表示,在今年春節檔期間因高票價放棄觀影。光大證券研報認為,二三四線城市的需求價格彈性高,票價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觀影人次的下滑。

  統計數據也顯示,春節檔三線城市觀影人次佔比從2018年的35.4%下降到今年的34.8%。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大多數省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下降。伴隨票價上升的觀影人次的下滑,説明儘管院線預期“觀眾春節觀影習慣已經養成”,然而對於部分觀眾而言,影片品質的提升並沒跑贏票價的上漲,影院趁春節期間“撈一把”的做法將影響行業長期活力。

  國産電影的海外市場影響力有限。從北美票房的數據來看,影視走出去的成績還不理想。《流浪地球》作為第一部走出國門在北美上映的中國科幻片,上映一週的累計票房為218.7萬美元,上映影院僅有64家。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係教授朱梁等學者分析認為,部分國産影片敘事背後的文化、價值觀尚未引起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影人群的共鳴,無法契合海外觀眾觀影需求。此外,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尚未具備成熟的海外發行經驗,在海外發行模式和發行策略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佈局。

  再塑時代“高峰”。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等專家認為,儘管當下春節檔電影“風光無限”,但我國影視行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優質電影的生産供給不足,同時電影人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真正優質的新主流電影鳳毛麟角,充斥著大量的惡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生産要素稀缺、供求關係失衡,難以形成穩定的電影工業體系和流程。推動整合形成從生産到宣發、播映、版權、教育培訓、投融資産業鏈完善的領導型企業;設置權威的、專業的電影投融資平臺和完片體系;同時從法規上保護公平競爭,禁止不正當競爭和市場壟斷等行為。(記者 張漫子)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