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微視頻】春華秋實 看豐收享喜悅

2018-10-03 12:3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眼下,各地農村正值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時節,國慶假期,秋色正濃,豐收正旺,下面跟隨鏡頭去看看各地秋收的美景,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五彩斑斕海鹽田 色彩艷麗似瓷磚

  這是山東濱州沾化北部的鹽場,金秋十月,又到一年海鹽收穫季,從空中俯瞰,不同濃度的鹽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五彩斑斕,像一塊塊馬賽克鑲嵌在大地上。

  此時,工人們正在用聯合收鹽機組與水力管道結合的方式收鹽,相比以前效率大大提高。這裡産的原鹽色澤好看、顆粒均勻。剛生産出來的原鹽被立即送往附近的工廠再加工,不光能吃,還可以用來製作工藝品,以及沐浴鹽、果蔬鹽等,附加值大大提高。

  這幾年,當地還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初級海水養殖對蝦、貝類,海水濃縮後再提取附加值較高的溴素,高濃度的海水用來曬制工業鹽,生産廢料製作水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1噸海水上岸,通過各個環節的不斷利用和加工增值,最終可實現超千元的效益。(央視記者 竇效磊 陳愷 韓森 張鵬 李玉廣)

  盛“柿”好光景 金秋“曬”豐收

  金秋十月,福建龍岩永定土樓的柿子又到了豐收的季節。每年國慶,土樓人家摘下成熟的柿子後,就開始晾曬,將柿子製作成柿餅。鄉親們把摘下來的柿子整整齊齊曬在自家門庭,十到十五天的時間裏,陽光和空氣會給柿子“撒”上一層均勻的柿霜。永定是華東地區重要的柿子基地,紅柿的種植面積超過了8.6萬畝,産量達6萬多噸。從2012年開始,永定開發了新型蘋果柿,個頭大,營養高,比傳統的紅柿貴三倍。這個國慶假期,不少遊客來到永定土樓景區,旅遊收入的增長,也讓土樓人家迎來了“雙豐收”。(央視記者 黃珊 李鵬衝)

  枝頭挂紅 貧困縣裏的致富果熟了

  而在山西吉縣吉昌鎮,這幾天,這裡的蘋果陸續開始採摘上市了。吉縣地處呂梁山南端,黃河壺口岸邊。眼下這黃土高原上的層層梯田裏,一排排蘋果樹正在等待收穫的人們。果樹之間的一條條銀光閃閃的帶子是反光膜,因為蘋果剛摘掉套袋沒多久,品相沒到最佳。用上它能讓果子光照更充分,不僅可以使蘋果著色更均勻,看起來顏值更高,而且還能提高含糖量。蘋果一直是當地農民致富脫貧的支撐産業。目前,全縣蘋果面積穩定在28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去年總産量達到了22萬噸,産值達到了10億元,果農每人平均果品收入上萬元,成功帶動了2.3萬餘口人脫貧摘帽。(央視記者 王宇 宋振興)

  金秋紅提收穫季 關中葡萄採摘忙

  金秋十月,是紅提葡萄的成熟期,陜西渭南臨渭區下邽鎮萬畝葡萄園,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收穫季。紅提葡萄因産量高、耐儲存、口感佳等特點成為這裡種植面積最大的葡萄品種。今年,紅提平均畝産6000斤,凈利潤可達1萬元。如今,渭南市臨渭區有4萬2千多戶農民通過不同形式參與葡萄種植産業,1000多戶貧困戶因此實現脫貧。葡萄産業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央視記者 楊永青 耿曉斌 文豪 許輝 白龍飛 趙振凱)

  千年百層古稻田 豐收旅遊兩相宜

  浙江麗水的雲和梯田最早開發于唐朝初年,距今已1000餘年歷史,總面積約51平方公里。秋天的梯田,是一幅色彩濃郁的油畫,在陽光的照耀下,金黃的稻穗為梯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當地農民依然保留著手工種植、手工收割的傳統,這裡生産的“五彩稻米”不僅是可口的糧食,也是釀酒的好原料。從十多年前起,雲和梯田逐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村,開起農家樂、民宿,售賣梯田裏生産的生態稻米、五彩純釀酒、梯田老茶等,村民年均收入從兩千多元上升到了如今的1萬5千元。背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當地農民自稱“兩棲農民”,生活就像這梯田裏金燦燦的水稻一樣,金光閃閃步步高。(央視記者 梁燁 馬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