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豐收的節日紅紅火火(金臺論道)

2018-09-27 08:3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通過舉辦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大大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更廣大的群體能夠以節日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獲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我國古代一直都有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目前,多個少數民族擁有自己慶祝豐收的節日,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美食品嘗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村改革、結構調整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喜悅的節日,是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節日的設立既是對悠久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的繼承和弘揚,具有鮮明的文化意義,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廣大農民的親切關懷。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從業人員900余萬人,接待遊客超28億人次,收入超7400億元。要充分激發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社會影響力,文化和旅遊不能缺位,需要足夠重視鄉村旅遊産業。作為億萬農民的節日,農民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角,全社會的參與也很重要。要辦出特色、辦出品牌、辦出效益,需要市場支撐,而旅遊者的參與將提供充足的市場保障。

  一方面,應在凸顯文化屬性的同時強化體驗感。凸顯文化屬性就是發揮中國農民豐收節對於保護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推動農耕文化遺産合理利用的典範,成為展示鄉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應深入研究市場需求,從旅遊者體驗入手,努力創造全方位、立體化感受。在活動設計上要讓城市旅遊者融入其中、參與互動,深層次地感受鄉村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另一方面,應在堅持鄉土氣息的同時增添特色。差異性是旅遊的重要特徵,對於城市旅遊者來説,回歸鄉村的主要目的是感受獨具魅力的鄉村文化。因此,豐收節堅持鄉土性,展現原汁原味的農村生産和生活,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參與者。特色增添節日吸引力。各地可以加強創意策劃,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民族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節慶品牌,提升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發揮節日活動的輻射效應。

  中國農民豐收節歡樂的節日氛圍令人陶醉,億萬農民慶豐收,社會各界也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7日 18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