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歌美妙 世界知道——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二十載唱出文化自信

2018-09-16 12:5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文玉珍

  “三姐的歌兒甜不甜,百靈知道……”一曲悠揚的《世界知道》,述説著美麗廣西的動人故事。9月12日、13日,在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召開期間,第20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8”晚會傾情唱響。

  這場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精心創排的晚會,是南寧民歌節第20次與觀眾見面。南寧民歌節走過的20年曆程,正是南寧市由一座南國邊城走向國際化都市,越來越為“世界知道”的縮影。

  以民歌與世界相約

  廣西素有“歌海”的美稱。每逢節日,群眾都會自發舉辦歌圩節,各地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競相上演一場場民歌盛宴。

  在淳厚的民歌沃土上,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應運而生。每年秋天,五洲四海的賓朋好友相聚南寧,同臺獻技、傾心交流,將南寧打造成“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2002年起,南寧民歌節創新“政府辦節、公司經營、社會參與”運營模式,除開幕晚會外,相繼舉辦“東南亞風情夜”“綠城歌臺”“八桂狂歡遊”等系列活動,提升了民歌節的影響力。

  2004年,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南寧民歌節著力推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吸引了中國、東盟乃至世界各國藝術力量的參與。南寧民歌節實現了由地方性節慶向國際文化節慶的華麗轉身,躋身國內知名國際性民歌藝術節。

  20年來,南寧因民歌被傳唱,民歌因南寧得以弘揚。“民歌節的舉辦,使南寧增加了一張文化名片,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也推動了廣西優秀歌唱和創作人才的涌現。”南寧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陸堅説,歷經20年的發展,南寧民歌節以民歌為基色的國際視野愈發開闊,不僅突破了藝術節慶同質化的瓶頸,創造出獨屬南寧的城市特色品牌,還將發展民歌的新風吹向世界。

  探尋民歌的源流

  千百年來,辛勤善良的八桂兒女在田間地頭以歌會友、增進交流,創作出一首首經久不衰的經典民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民歌也面臨著受眾減少的挑戰。

  20年來,我國絕大多數經典民歌一一亮相南寧民歌節舞臺,經過歌手的創新演繹,老歌唱出新味道,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目光。“今年的晚會依然在傳承經典中創新,其中瑤族歌舞《繡嫁衣》、雲南民歌《小河淌水》等,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晚會執行導演康莊説。

  “開發新民歌,不忘老民歌”是南寧民歌節不變的宗旨。通過南寧民歌節,一批瀕臨失傳的民族藝術瑰寶得以傳承:那坡黑衣壯山歌、馬山三聲部民歌、龍州天琴、平果嘹歌、融水蘆笙舞、南丹白褲瑤銅鼓等,紛紛在民歌節舞臺上綻放光彩。

  20年來,國內外詞曲名家會聚南寧,創作了100多首將濃郁鄉土氣息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的新民歌,並以民歌新唱的方式使老歌重新釋放活力,推出了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風貌的民歌手。

  “在尋求民歌和流行歌的契合點、傳統民俗和現代生活的交匯方面,南寧民歌節做出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對於民歌的流傳和發展功不可沒。”曾多次參與組織民歌節的國家一級導演、南寧市藝術劇院董事長李紫君説。

  同唱友誼歌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當南寧民歌節遇上東博會,一對好搭檔從此“聲影不離”。南寧與東南亞及世界各國共築音樂橋,同唱民族文化友誼歌,南寧民歌節的民族性、國際性、現代性和藝術性得到更充分展現。

  20年來,義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亞》、越南民歌《難忘的黑馬》、俄羅斯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經典民歌,讓人們感受到世界各地民歌的魅力。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交流,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在歌聲中找到了共同的語言。

  “連就連,我倆結交定百年……”2016年民歌節,一首改編自劉三姐經典民歌的《藤纏樹》,被中國歌手王良和越南歌手杜氏清花重新演繹。今年民歌節上,杜氏清花攜中國經典民歌《小河淌水》再次登臺。“中國民歌文化博大精深,一輩子都學不完。”杜氏清花表示,希望能為兩國文化交流多作些貢獻。

  中外民歌聯袂演出,已成為南寧民歌節的一大亮點。廣西藝術學院原生態合唱團與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合唱團獻唱的《對歌》,廣西尼達妮合唱團與捷克布拉格之春合唱團演繹的《猜調》,廣西歌手方妮與邁克學搖滾合作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等,時唱時新,久久流傳。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增進了南寧和世界的交流,弘揚了民族文化精神,增強了文化自信,讓世界知道南寧,讓南寧走向世界。”南寧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馮力説,南寧市宣傳文化系統將自覺承擔起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進一步發掘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光明日報南寧9月15日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