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郵路行者趙月芳:山路上走出來的十九大代表

2018-06-11 10:16: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21年間,行走在風景優美的太行山間,郵遞員趙月芳無暇多顧路邊的風景。他專注于腳下的石板路,哪塊石板該邁左腳才安全,哪塊石板要邁右腳才能避免滑下山崖,他都了然于胸。“有時候,邁錯了腳,我會趕緊收回來。”

  趙月芳是山西省壺關縣鵝屋鄉人。鵝屋鄉地處太行山之巔,群山環繞,地理位置曾讓這裡交通不便。1996年,趙月芳退伍回家,成為一名郵遞員。從那時起,他的工作、生活就與一條“貓路”牢牢牽在一起。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夏天狼蛇出沒,冬天寸步難行。

  21年間,在這條路上,他挑回了80多萬件報刊、信件。

  這條路、這個數字,讓人相信,執著和堅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以下是來自趙月芳的自述。

  一、走“貓路”,風景雖美無心看

  我參加工作以前,我們這就有郵遞員。聽老領導説,有的幹半年、有的幹一年就不幹了,太苦太累。

  過去,這裡交通不便,當年我當兵的時候,村裏沒有車,是縣裏派大卡車拉我們去檢查身體,要走5、6個小時路程。

  我1995年退伍,次年正式參加工作。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村裏還有個郵電所。後來,沒過兩年,郵電所的房子塌了,老所長退休,電信和郵政也分家了。當時就剩我一個人,我就把郵政點搬到了我家。我家有8口人,爺爺奶奶父母妻子孩子都住一起。

  當上郵遞員後,我就開始走“貓路”。為什麼叫“貓路”呢?據説,當年楊六郎楊延昭被困山頂,後有追兵,前有絕路,他拿寶劍向巨石砍去。巨石中出現一隻貓,楊六郎跟著貓走,找到了出路。

  其實,對我來説,“貓路”是從鵝屋鄉下山的一條近路。走這條路取總包郵件,2個小時就能到達鵝屋鄉,比坐車快。

  “貓路”對城裏人來説是風景,但對我們來説是日常要面對的危險。“貓路”又窄又陡,有人量過,最寬的地方半米多,最窄的地方只有20釐米。尤其是冬天下雪,雪把“貓路”覆蓋,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懸崖。剛上班的第一年冬天,遇上下雪,我猶豫去不去取總包郵件。爺爺給了我一根拐杖,説:“這個地方,下一場雪一冬天都消不了,不能耽誤信,你還是去吧。”我爺爺是抗美援朝軍人。

  冬天,我就帶著爺爺給的拐杖探路。有一次下雪,我摔了一跤,摔出去十幾米遠。多虧當時年輕,反應快,抓住了枯樹枝。雖然臉刮破了,衣服也刮破了,但沒有掉下山崖。

  後來走得熟了、多了,一下雪,哪個地方能踩,該邁左腿的地方邁了右腿,我都會不自然地調換回來,路就在我的腦海裏。

  二、取郵件,百姓信任辦事牢

  剛參加工作時,我工資少,每個月170塊錢。我姐夫外出打工,每年能掙幾千塊錢,我挺心動,猶豫過,埋怨過。爺爺教導我,不管做什麼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做人民喜歡的郵遞員。

  當時,我不知道什麼是“人民喜歡”。但是鵝屋鄉就我一個郵遞員。我不去,村民托我帶的東西就帶不回來。

  參加工作的前幾年,找我辦事的人特別多。鵝屋鄉沒有派出所,鄉親們辦戶口、身份證都來找我。由大隊開介紹信,我去派出所幫他們辦。鵝屋鄉也沒有信用社,村民經常把收入交給我,讓我幫他們下山存錢。最多的一天,我幫他們辦了十多件事兒。

  有一次,一位村民問我,能不能幫她把五萬塊錢取回來。五萬塊!對村裏人來説不是小數。別人開玩笑——“你就不怕趙月芳跑了?”

  老百姓很信任我,我也感謝老百姓對我的信任,按時把事兒辦完。退伍前,我是一名武警,在北京站崗。可能跟當兵經歷有關,為了趕時間,每次出去,我都要給自己下一個任務。比如,去的時候對自己説,必須1個小時下山。回程,拿的東西再多,2個小時也必須回來。我特意買了一塊電子錶,掐著表走路,如果走慢了,我寧可不休息,也要把時間追回來。

  那時候年輕,走路快,鞋壞得也快,又捨不得買鞋,我媳婦就給我做。之前記者來採訪,還幫我算了一筆帳,説我平均十來天就能穿壞一雙鞋。

  三、有信念,創新思路惠民忙

  這幾年,鵝屋鄉開始發展旅遊業。2013年,公路“村村通”工程讓鵝屋鄉有了第一條旅遊公路,縣上的郵車可以直接將總包郵件送到鵝屋鄉。那之後,我就很少走“貓路”了。

  2014年鵝屋鄉建了新的郵政所,開展新的業務——代收電費。我們全鄉有18個村,近4000戶,我挨家挨戶收,走一次要走30公里。有些老百姓在地頭、路上,沒帶錢,我就先幫墊上;有的老百姓家裏條件有限,想等年底低保、五保下來再交電費,我也先幫墊上,不求他們能還。

  這幾年,我陸續得了不少榮譽。很多人説我有信念,在我看來,我就是把我的工作幹好,老百姓需要我,我就儘量幫助他們。

  去年,我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回來之後,我開始去各地調研當地的農村電商平臺。過去,鵝屋鄉交通不便,鄉親們種植的小米、核桃、藥材等農産品品質好,但是運不出,沒銷路。如今,交通條件好起來,我要通過電商,想辦法幫助老百姓把東西賣出去。

  記者手記

  在網上搜索趙月芳的名字,後面總會跟著一長串的榮譽:勞動模範、十佳郵遞員、服務明星、感動山西十大人物……成了名人的趙月芳,比以前更加忙碌:“跟我以前的生活不一樣,壓力也大了。”

  榮譽讓趙月芳的責任感伸向更廣的天地,初心未改,郵遞始終是他內心牢牢的牽掛。如今,趙月芳依舊背著郵包,騎著摩托,在鵝屋鄉的路上奔波送信。

  榮譽背後,回歸平凡的堅守總會生出不凡的力量。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實習記者 曹若鴻 胡雲茹;攝影武亞亮 范敏達)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