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丨青年,新時代的奮鬥者

2018-05-04 15:0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青年節前夕,陸婷等30名同志獲得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總隊藍劍突擊隊等10個青年集體獲得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40枚閃亮的獎章,是今日之中國青年的精神縮影。“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鬥,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座談時這樣對青年學子説。

  翻開這些優秀青年代表的故事,他們用無畏的勇氣、堅定的理想和踏實的行動告訴你:青春無價。

  愛國:青春是報效祖國的使命擔當

  她18歲留學英國, 24歲博士畢業于牛津大學。她入選第十二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她是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劉明偵。

  沒有人生來就是“學霸”,一路走來,對劉明偵來説,以實驗室為家,與數據為伴,是家常便飯。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為了搶時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在英國研究新型太陽能電池時,劉明偵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從研究材料到發表論文,劉明偵花了半年多時間進行密集攻關,終於搶在此領域的最前端發表研究成果。

  目前,劉明偵的論文在Google學術上引用量已超過3000次,她也成為在《自然》正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擁有在國外獨佔鰲頭的成績,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她卻毅然做出決定——回國。她説:“我們這一代,享受了豐厚的社會資源和國家資源,所以我們不再是單個的個體,我們對社會和國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責任的。”

  2015年,她回到電子科技大學組建團隊。2016年7月,她牽頭成立“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國際評價高校、學術機構的學術水準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前1%。

  面對榮譽和讚美,她説:“很多人説我運氣好,是的,我運氣非常好,一路走來有好父母、好老師,但更重要的是,我遇上了一個好的時代。”

  “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指出,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青年的個體生命軌跡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強國一代”羽翼漸豐,使命在肩。

  勵志:青春是堅韌不拔的無私奉獻

  50斤,是西藏自治區墨脫縣鄉村教師格桑德吉背上一個月乾糧的重量。

  “過去校舍很差,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拔草遮屋頂。草比我們的個子還高,學生們的小手經常被草割傷。可是,要是不拔草,遮不好屋頂,漏雨就沒法兒上課。”

  這是她曾經的學校,小時候她最大的願望是好好學習走出大山。而大學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她説:“家鄉有我的童年,我的記憶,我的信仰,我的夢想。”

  家鄉西藏墨脫縣沒水、沒電、沒公路,燒火、溜鐵索、趟雪水過河是她的日常生活。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一些老師不出3年就選擇調走,而她堅守在這裡17年。

  2005年,鄰村的一位老師外出培訓,為了能讓孩子們繼續讀書,懷孕在身的格桑德吉毅然選擇去8公里外的村子代課。8公里並不算遠,可由於沒有公路、沒有汽車,這個路程,光靠一個人爬坡要走大半天的時間。“我當時挺著大肚子,一個人背著一個月的大米、罐頭等50多斤食物走到鄰村,一個月後吃光了,我又回來再背上下個月的糧食繼續代課。”

  眼看格桑德吉的肚子越來越大,臨産反應也越來越劇烈。但是到了兒童節,格桑德吉還堅持到鄉里給孩子們買了零食、學習用品後才回家休産假,“路上我肚子疼得要命,根本走不動,小便一直失禁……硬是到了晚上才艱難地挪回家。”

  回憶起過去的日子,格桑德吉説:“這十幾年裏墨脫縣的變化真是太大了,現在有水有電,路也給修好了,去年還通了網路,特別是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宿舍,跟外面的學校是一樣的!”如今,墨脫縣的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老師隊伍也逐漸穩定下來。“現在我們這裡入學率從十年前的50%左右提升到現在的100%!”

  “廣大青年要培養奮鬥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座談時説。

  在藏語裏,格桑德吉是“時代好,也幸福”的意思。青春讓格桑開花,也讓格桑德吉用赤子的堅韌守護著孩子們的夢想。

  求真:青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創業夢想

  一縷紡線,有多重?放到秤上,恐怕稱不出來。而這一絲絲纖巧的紡線,卻改變了她和大山深處眾多繡娘的命運。

  她叫陸婷,出生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小時候,陸婷母親是遠近聞名的繡娘。從小看著母親飛針走線,陸婷暗暗許下成為繡娘的心願。天不遂人願,6歲那年,一次意外讓小陸婷的手部落下了殘疾,當繡娘的心願就此擱淺。

  長大後的陸婷發現,傳承了千年的侗族刺繡面臨失傳的困境。她決定繼承這傳承千年的侗族文化。

  母親掌握的刺繡方式學完了,陸婷挨個村子求教技藝精湛的老繡娘。剛開始,繡娘們怕這個手部殘疾的小姑娘“成不了”,不願意教她。然而,陸婷不放棄,和老師同吃同住,上山幫老師砍柴,下地幫老師幹活。精誠所至,陸婷終於獲得老師傾囊相授。滾邊繡、鎖繡、蟲繡、結子繡……僅用了三年時間,陸婷就掌握了精湛的刺繡技藝。

  民族的文化靠一個人無法傳承下去。為了留住侗族的文化之根,在當地政府和婦聯的支援下,陸婷發起建立刺繡基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新創業之路。在陸婷的學生中,女性佔了絕大部分。“我們這裡結婚早,很多女性23、24歲就生了小孩,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她們常年在外,導致很多孩子都不認識自己的媽媽,看到這個場景我很心酸。我要用刺繡將他們留在家鄉,讓孩子有媽媽。”她説。

  在陸婷的帶動下,黎平縣50多個村子、近2000名女性加入了刺繡的行列。通過包銷的方式,陸婷讓這些女性不用外出打工,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更讓古老的村寨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如今的陸婷已經是貴州省黎平縣彥婷手工刺繡坊總經理。她説:“我一直對自己説,無論道路多麼坎坷,我都會走下去。因為從事刺繡的年輕人需要一個‘隊長’,我要當好這個‘隊長’。”

  2015年2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黎平大市場視察。在陸婷的彥婷手工刺繡坊裏,總理買下了一個繡工精緻的香包。“姑娘,好好做,你們的手工刺繡都是文化,好好傳承下去,你一定能把刺繡做好。”

  “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5月2日,習近平在座談時這樣解釋“求真”的含義。真本領迸發新創造,真學問推動真改變。一縷繡線,編織出最美的青春。

  力行:青春是大愛無疆的善義綻放

  生命的價值是多少?無法計量。

  徐前凱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車務段的一名值班員。2017年7月6日下午3點49分,徐前凱正在車站進行調車作業,他像平時一樣站在行駛的列車前端瞭望。突然,一名老婆婆走上鐵道。徐前凱馬上按下制動按鈕,並大聲吹哨、呼喊讓老婆婆避讓。然而,老婆婆完全沒有聽到,依舊自顧自順著鐵軌往前走。

  儘管當時列車的時速只有11公里,但緊急制動的火車在慣性驅使下還在徐徐向前滑行。危急時刻,徐前凱果斷跳下運作中的火車,衝向老婆婆,右腿邁進鐵軌,使力抱住老人將其推向鐵軌外。他自己卻因避讓不及時,右腿不幸被碾壓,導致膝蓋以上高位截肢,永遠失去了右腿。

  徐前凱天生活潑愛動,最喜歡的就是踢足球、打籃球。事發前,一雙剛剛買的足球鞋才穿了兩次。想到以後不能踢球,開朗的徐前凱還是很樂觀:“現在一切從頭再來,一切慢慢習慣,就像兒時學走步一樣,慢慢來。我常對自己説,有勇氣選擇就要有勇氣擔當。”

  受傷以來,徐前凱一邊積極配合著治療,一邊還在不斷“折騰自己”:托舉啞鈴、拄拐跳走、屈肘壓腿……病房裏,徐前凱總是鼓勵其他病友一起鍛鍊身體。他愛穿一件特別的籃球服。這套籃球服是徐前凱當兵時,連隊特意定做的隊服。“穿上它,感覺有種不一樣的力量。”徐前凱説。

  一件隊服象徵榮譽,一種選擇源於信念。在他心中,“人民鐵路為人民”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信念,所以對於那一剎那的選擇,他從不曾後悔:“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我本來就是平凡的人,我還要回到平凡的生活中。”

  生命無價,換來青春無悔。“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在習近平的眼中,“修德”的本質是服務祖國和人民。徐前凱用服務人民的“大德”讓青春變得更有價值。

  五四是青春的節日、青年的節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青年正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從來沒有哪一個百年,像這一個百年般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變。未來中國變化的方向、力量與速度,取決於中國青年今天作出的每一個選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廣大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楊月實習記者 石倩穎見習記者 陳馨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