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芳:一根扁擔兩個包 17年走破800雙鞋

時間:2011-08-29 13:31   來源:中國文明網

記壺關縣郵政局鵝屋鄉郵政投遞員、中共黨員趙月芳

 

 一根扁擔,兩個大包,一個在懸崖峭壁上攀登的漢子。 
        17年如一日,跋涉在太行山深處,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達到100%。
        17年來,800余雙鞋子,全被山路磨穿;40噸的郵件,全靠他肩背手提; 48萬公里郵路,全靠一步步丈量。
        他就是壺關縣郵政局鵝屋鄉鄉郵投遞員、中共黨員趙月芳。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 敬業奉獻候選人。
        17年來,6個鄉郵員只剩他一個,他把艱險和孤獨踩在腳下,把歡樂帶給鄉親……

一根扁擔,兩個大包,17年郵遞之路。

  在貓路遇到蛇是家常便飯,遇到狼才最可怕

  鵝屋鄉地處崇山峻嶺的包圍中,交通十分不便。而交通較為便利的橋上鄉便成為鵝屋鄉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樞紐。儘管兩個鄉鎮直線距離不過10公里,但由於重山阻隔,從橋上鄉坐汽車到達鵝屋鄉卻需要繞道陵川縣或河南林州市,耗時5個多小時,若從“貓路”翻山步行就可以直達橋上鄉,大大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因此,鵝屋鄉的報刊郵件必須送到橋上鄉,再通過“貓路”到達鵝屋鄉。

清晨,趙月芳獨自一人擔起40多公斤的包裹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1995年7月,年僅22歲的趙月芳從北京某武警中隊退伍後回到家鄉,經過層層選拔成為當地郵政局的一名鄉郵員。與他同時參加工作的有6個人,都因為“太辛苦、掙錢少”轉行不幹了,現在,這條“貓路”上只剩下他一人。這一跑就是17年。

  相傳北宋名將楊延昭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中被敵兵追趕,他帶兵來到這萬丈絕壁的山崖前時無路可走,一氣之下,他揮劍砍向一塊巨石,一聲巨響,一隻野貓蹦出向懸崖深處竄去,只見野貓在山壁上迂迴攀登,折疊而上。楊延昭受到啟示,帶著士兵沿著野貓逃竄的路線,最終脫離險境。從此,這條路就被稱為“貓路”。雖然是歷史傳説,但卻描述了這條“挂”在懸崖峭壁上的郵路的凶險。

這就是他每天要走的路,挂在懸崖峭壁上的"貓路".

日復一日地把信件準確送到鄉親們手中,鄉親們把他當親人看待.

  十多裏的“貓路”充滿了凶險,趙月芳攀上爬下走了17年,經歷了多少險情,他已經記不清了。

  一次,他背著郵包,只顧低頭趕路,突然發現,不遠處的石階上盤著一條黑蛇,擋住了他的去路。聽村裏人講,這種蛇毒性大且復仇心強,你若驚擾了它,它必定會在某個時候伏擊你。

  趙月芳只好靜靜坐下來等蛇離開後他再趕路,可等了好一陣,黑蛇依然沒有去意,再這樣等下去,耽誤的時間就太長了。

  想到這裡,趙月芳從身邊摸了塊石頭,慢慢靠近黑蛇,瞅準時機猛然砸了下去,黑蛇頓時腦漿迸裂而死。

投遞的信件多了,就只能在路途中吃自己備的乾糧

  此後,趙月芳不知在山裏到底打死或嚇退多少條蛇。用他的話説,在貓路上遇到蛇是家常便飯的事,而遇到狼才是最可怕的事。

  2006年深秋的一天,趙月芳挑了40多公斤的郵包走到半山腰一空地準備歇腳。

  當他打開水壺仰頭喝水的時候,眼角余光一掃,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就在距離他幾十米的山崖上,臥著一條灰棕色的野狼。“看第一眼的時候我以為是狗,再定睛細看,是條狼。狼是成群活動的,周圍一定還藏著它的夥伴。早就聽村裏人講,方圓幾十里的山林裏活躍著狼群,沒想到讓我給碰上了。”趙月芳感到後背一陣陣陰冷。

  趙月芳讓自己鎮定下來,村裏人講過,遇到狼千萬不能慌,更不能跑。“它一定早就注意到我了,我一動,肯定就成了它的美食了。”

  人和狼就這樣對峙起來,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趙月芳的耳邊除了風聲就是自己的喘氣聲。野狼雖然沒有正眼看趙月芳,但它的目光顯然沒有離開過他。

  在對峙了大約半個小時後,野狼起身跳下石頭消失在山林中,趙月芳趕緊挑起扁擔,頭也不回地攀登,路上還一個勁地吼叫,以嚇阻狼的尾隨。

  好心的老鄉們聞聽了趙月芳的驚險經歷後,送給他一面銅鑼,告訴他,遇到野獸就敲鑼,能嚇跑野獸。

  每年冬天下了大雪之後,是趙月芳奔波郵路最危險的時候,狹窄的山路被大雪毫無保留地覆蓋了,根本找不著可走的路。有年冬天,一場大雪將太行山區粧扮的銀裝素裹。趙月芳知道路肯定難走,比平常提前1個小時就出發了。

  當走到貓路時,已找不到原先那條熟悉的小路。趙月芳只好靠拐杖探路,一點點地慢慢向前挪。可一步一步挪到貓路最窄的地方時,拐杖突然探空,失去重心的趙月芳一下就滑了下去。出於本能的求生願望,迅速下滑的趙月芳,在混亂中一把抓住了懸崖邊的荊棘枝,這平時唯恐避之不及的剌條,在這關鍵時刻反倒成了趙月芳的救命稻草。他不顧手上劃滿了血痕,慢慢地抓著樹枝爬了上來。衣服被樹枝挂破,臉上也劃破了,凜冽的寒風刮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突然發生的險情,讓他過了好久才從驚恐的狀態中擺脫出來,他卻坐在地上休息了一會兒,就又起來繼續上路了。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