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實踐者]“林業英雄”孫建博

2018-05-15 09:4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松柏堆翠,蒼蒼莽莽,這是山東淄博原山林海。

  歷史上,原山崖高谷深,亂石縱橫,寸草難生,植被覆蓋率不足2%,民生極其艱難。如今,原山人工造林5萬畝,綿延上百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4.4%,成為遠近知名的富裕之地和生態旅遊勝地。

  窮山惡水變身金山銀山,與一位名叫孫建博的人不無關係。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綠化委員會、原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山東淄博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林業英雄”稱號,號召全國林業戰線幹部職工向他學習。

  他也由此成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全國第三位“林業英雄”。

  身殘志堅,帶領林場脫困

  記者在原山林區見到孫建博,心中不免一震——這是位拄著拐杖的殘疾人!

  孫建博原本在博山區民政局任團支部書記兼文書收發員,與林場毫不相干。1986年,原山林場陶瓷經營門市部瀕臨破産,他辭了公職,要去承包。

  鐵飯碗不要了,人人都説他傻。原山林場陶瓷經營門市部可是一副爛攤子——只有3間破平房、3000元流動資金、6名工人,嚴重資不抵債。

  孫建博鐵了心,他太想幹一番事業了!

  孫建博拖著殘腿,跑遍全國,把本地的陶瓷推銷出去,又將外地的好陶瓷購進來,“買全國,賣全國”。短短3年後,破平房變成了大高樓,小經營部變成了年營業額3600萬元的陶瓷公司。

  爛攤子門市部成了市場新秀,原山林場的日子卻過不下去了。到1996年底,全場累計負債4009萬元,職工連續13個月領不到工資,有人甚至靠賣血供孩子上學。

  林場生死存亡之際,上級想起承包林場陶瓷經營部的孫建博。這個人準行!

  1996年12月31日,孫建博臨危受命,出任國有淄博市原山林場場長。

  這是一副更大的爛攤子。

  人們議論紛紛:正常人都沒辦法,一個殘疾人能咋地?!

  “為了咱原山人過上好日子,我孫建博從今以後豁上這條命,和大傢夥一塊幹了!”在第一次職工大會上,孫建博堅定地説。

  上任伊始,已近年關,126家債主找到府,要搬走林場機械抵債。孫建博好話説盡,拍著胸口作保證:“一年內還清全部債務。”

  債主被説服了,生産設備保住了,林場職工這邊又出了問題。沒錢過年,沒錢交水電費,大家去市政府陳情。

  孫建博當時正在市裏開會,聞訊火急趕回林場。林場沒錢,怎麼辦?他四處託人幫忙,以個人名義賒了200多桶花生油、200多袋麵粉,連夜送到職工家,又費盡週折懇求有關部門給林場職工送電、送水。這一年,原山林場職工過了一個像樣的春節。

  安撫只是權宜之計,孫建博深知,唯有銳意改革才有出路。

  他決定將增長點放在市場前景十分看好的紙箱廠、工具廠、酒廠、苗圃等項目上。對市場前景不好的6家下屬虧損企業,他頂著各方壓力,堅決關停並轉。

  短短幾年間,原山林場新發展副業項目十幾種,年産值達5000多萬元,上交利潤1000多萬元,不僅全部下崗職工重新有了工作,還為社會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外債還清了,工資補發了,醫藥費報銷了,全場上下,無不歡欣鼓舞。

  職工紛紛説:“這個場長辦實事,俺們服!”

  不忘初心,拄拐造林護綠

  在發展副業創收脫困的同時,孫建博沒有忘記森林資源才是立場之本、發展之本、生存之本。

  原山林場創建於1957年,幾十年來林場人在石灰岩上鑿坑種樹,從懸崖上取水滴灌,將座座石山披上綠裝,成為淄博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

  1996年12月份,孫建博就任場長伊始就發現:原山林場新植林木成活率不到30%,年年栽樹不見林。

  他拖著瘸腿走訪職工,開座談會,很快拿出了改革方案:破除大鍋飯,宜林地分段編號,每人承包一塊,拿出工資的20%作抵押金,秋後驗收成活率超過85%才退還抵押金並兌現年底獎金;機關實行“三天辦公、三天造林綠化、一天休息”的“三三一”工作制。

  孫建博率先垂范,每次都與大家一起上山栽樹。這是一個能要他命的決定!

  原來,孫建博3歲時,因高燒打針,被醫生扎壞坐骨神經,變成下肢癱瘓的殘疾人。對正常人而言,步行再容易不過,對孫建博來説,則難上加難。他需用左手夾緊拐杖,將重心落在狀態稍好的左腳上,再用右手提著褲腿,將整條右腿向前拽出一步。每前進一步,他身體都要大幅傾斜,稍有不慎就會摔倒。

  林場職工都勸他別去,他不為所動。少年時代,孫建博拖著殘腿,每天爬行幾個小時,堅持讀完了小學、初中。進入社會後,他四處求職,處處被拒。為自食其力,他拖著殘腿,收過破爛,幹過推銷,砸過石子。民政局的崗位正是完全靠他自己千辛萬苦幹出來的。這輩子他什麼苦沒吃過,還不能爬坡種樹?!

  四五萬畝的原山林場施業區,崖高谷深,亂石縱橫。孫建博硬是拄著拐杖,蹣跚著踏個遍,與林場職工同甘共苦造林護綠。2003年春天,孫建博帶著職工在陡峭的鳳凰山植樹。由於雨後地滑,他多次滑倒。有一次,要不是被一棵大樹挂住,他險些墜崖。

  原山林場青年防火隊員、“林三代”賈玄璞記得,小時候林場每年都要發生幾十起火警、火災,父母常扛著掃帚、樹枝去撲火。孫建博擔任場長後,很快成立了專業救火隊,投資200多萬元,配備專業防火器材,林場的防火逐步實現了專業化。如今,原山林場已安裝護林防火微波圖像監控通訊指揮系統,能對林區的森林防火實行動態監控。

  功夫不負有心人。20年來,原山新植樹木成活率達97%,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的82.39%提升到今天的94.4%,活立木蓄積量達19.7萬立方米,林區內連續20年實現零火警。由博山區政府交給原山管理的萬畝荒山,也已遍栽綠樹,成為綠色資源寶庫。

  20年間,孫建博帶領全場員工再造了一個新原山。

  二次創業,打造金山銀山

  就任場長短短幾年,林場副業搞得風生水起,職工日子越過越甜,孫建博威望越來越高。

  他清醒地認識到,原山林場要徹底走出困境,要可持續發展,不能靠副業,還得靠主業。

  主業出路在哪?二次創業怎麼突破?孫建博苦苦思索。

  原山林場別的沒有,但有四五十萬畝林子。森林覆蓋率超過90%,植物有937種,野生動物有332種。鳳凰山林區2500畝優質側柏林,被林業專家稱為北方石灰岩山地側柏模式林分。這裡緊靠中心城市,活生生天然大氧吧。他靈光一閃,何不發展生態旅遊?!

  經過縝密的市場調研後,孫建博決定全力打響“原山旅遊”品牌。

  上世紀90年代末,森林生態旅遊還是個新鮮事物。林場發展旅遊業,前期投入大,談何容易。

  為節省資金,孫建博帶領職工親自幹。數九寒天,大家搬石頭、和水泥、砌石堰,幹得熱火朝天。

  為爭取銀行項目貸款,孫建博趕到濟南,打聽到分管行長的住處。這位行長住在5樓,孫建博平時爬一層樓需要10多分鐘,登5層樓就像登一座高山。他左手抓著欄杆,右手將右腿一級一級向上拽,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行長家門口,累得癱在地上,汗水濕透了全身衣服。

  行長深受感動,對孫建博説:“你們的事,我馬上辦!”

  1999年6月1日,原山森林樂園正式開門迎客,作為山東省第一家森林樂園,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周邊城市遊客蜂擁而至,不出半年,投資全部收回。

  原山林場緊扣“森林生態”這個主題,又相繼建成山東省第一家鳥語林、第一家民俗風情園、第一家山體滑草場。為吸引更多的遊人和回頭客,孫建博打出文化牌,每年主動邀請全國各地不同風格的文藝團體,來原山演出。雲南、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少數民族藝術團體的演出,在這裡常年都能觀賞到。淄博市每年的大型演出活動,幾乎都在原山林場舉行。

  短短5年間,原山林場年旅遊收入迅速飆升到3800萬元,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如今,原山林場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活動營地、山東省生態文化創作基地。原山林場森林旅遊已實現從經營景點到經營品牌的跨越,旅遊服務業收入60%來自餐飲住宿,30%來自旅遊産品,門票只佔10%。

  不僅如此,原山林場在全省國有林場中成立了第一家綠化公司,獲得“城市園林綠化一級資質”,每年承接工程創收上億元。

  經過二次創業,原山林場綠化、文化、餐飲、森林旅遊、旅遊地産5大産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已成長為擁有固定資産10億元、年收入過億元、職工年均工資近6萬元的企業集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