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夢實踐者】藏族護林員:用行動堅守國家的綠色屏障

2017年07月12日 12:03:56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在西藏南木林縣林業局副局長曲桑引領下,我們乘車前往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南木林生態示範區採訪護林隊員。

  一路上,雨還在淅淅瀝瀝下著,遠處的大山被一團團烏雲籠罩,曲桑在車裏憂心忡忡地説:“再這樣下下去會很糟糕。”他擔心的不僅僅只是樹苗。

  汽車駛進了示範區,如同船駛進綠色的海洋。遠遠一座人行天橋似的瞭望塔橫跨在砂石路上,曲桑説那是山東省援建的,專門用於觀察示範區內的災情和闖入區內的牲畜。

  車到瞭望塔前停下,只見6位來自艾瑪鄉山巴村的護林員已經到達這裡了,他們今天準備冒雨修復被損壞的圍欄。6位護林員用微笑的目光與我們打了招呼,他們都戴著與自己年齡相稱的帽子,著裝看上去都酷酷的。

  我跟隨曲桑一起登上二十多米高的瞭望塔,放眼望去,遠處雲霧繚繞的大山和山下的雅魯藏布江,以及江北岸那一望無際的示範區,在細雨濛濛中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猶如春天一般。

  曲桑指著遠處的樹林告訴我:“通縣公路南延段已初步成為一條綠色線、生態線、文明線。示範區沙塵天氣次數同比減少1/3,核心區氧氣含量提高5%、空氣濕度增加10%,風沙小多了,環境比三年前美多了,北岸的戈壁荒灘已變成了生態綠洲。”回顧過去的這三年,他説:“當初我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發動周邊群眾一起參與,三年來,僅通過參與植樹和管護這兩項,為群眾增收近3500萬元,真正實現了老百姓增收與生態建設的互利共贏,同時為發展林果産業和林下經濟打下了良好基礎,給雅魯藏布江北岸旅遊綜合開發帶來了一個新的機遇。”

  科班出身的曲桑對林業十分在行。他説:“植樹造林一定是三分種樹,七分管護。在高原、高寒、荒漠化地區開展植樹造林,尤其更要強化後期管護。為了落實自治區提出的‘六防’(防病蟲害、防乾枯、防盜伐、防牲畜啃食、防非法侵佔、防森林火災)以及‘選好苗、保證水、加強管’的精神,山東省濰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組投資120萬元,在生態示範區組建了一支30人的專業管護隊伍,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主要負責灌溉、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圍欄維護、冬季樹木養護塗白和防火等工作,並配備了水車等必要的設施。護林員們在人員和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加班加點保障林地灌溉需求及各項後續管護工作,實現了生態示範區無縫隙管理。今天這6位護林員就是來自30人組成的護林員隊伍。”

  在這6位護林員中,56歲的群培,不僅年紀最大,當護林員時間也最久。他説:“我2008年就當上護林員了,那時才四十多歲,當的是路網綠色通道的護林員。2014年又來到生態示範區當護林員。”問他現在與過去有什麼不同時,他説:“那比過去看管的面積要大得多了,當然收入也高了很多。而且這裡能學到過去學不到的東西,特別是一些護林的基本知識,慢慢還學會發現一些樹的病蟲害。”

  比群培只小一歲的次仁歐珠也是2014年加入示範區護林隊的。他穿著迷彩軍裝,戴著“護林隊”紅袖標,一看就是個很認真的人。他説:“當好護林員不光要有責任心還必須要堅持原則。有些農牧民亂砍樹、亂放牧,只要遇見,我都會不留情面地去制止。我用道理説服他們以後不要這樣,其實他們還是聽勸的,慢慢就會養成好習慣了。”

  與次仁歐珠同歲的洛桑已經是兩個女孩的外公了,問起他知不知道有個著名相聲演員也叫洛桑?他搖搖頭説不知道。他不善言談,只是説,希望看護的樹苗早日能成林,這樣就可以在幹完活後來樹下乘涼休息了。

  剛剛拿到中央民族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扎西南木加,今年十八歲,他是替父親來做護林工作的,他的漢語講得很好。扎西南木加説,接到通知書後還要等體檢通知,待在家裏也沒什麼事,就出來幫著忙農活的父親做點事。畢竟是高中畢業生,説起話來還是挺有想法的。他説他很希望上大學讀法學或者金融專業,等到大學畢業時,這裡的示範區將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吸引很多的遊客到這裡來旅遊觀光,以此帶動本地及周邊的經濟發展。我讓他把自己的心願用筆寫下來,他大大方方地用藏文在我的採訪本上寫下“保護環境,我們的家鄉很美麗。”

  不僅著裝就連氣質看上去都很像牛仔的傑布,儘管只有34歲,可已經有了12年的“護齡”了。他22歲時就接替了父親護林員的工作,看護國有森林。他説:“那個時候看管樹林,只是防止火災,平時不是很緊張,但到了快過藏曆年的時候,就緊張起來。因為一些群眾中為了過節挂經幡,就來林子裏折樹枝,我們堅決不讓,他們就晚上去,沒辦法,我們就只好搭帳篷住下。説實在的,從那個時候我就有了保護樹林的意識,所以在加入示範區護林隊後,責任心就更強了。”

  6位護林員中年齡最小的是名叫米瑪的小夥子,他今年17歲,去年初中畢業。他和扎西南木加一樣也是替父親來做護林工作的。他説:“別看我年紀小,我常常和父親一起參加造林和護林呢,當然這也是為了能得到一些補貼給家裏。”我看到他在幹活的時很是賣力,一點不比大人差。

  護林員們修好了圍欄,在返回瞭望塔途中,我提出給他們每個人拍張照片。一聽説要拍照,他們一下子靦腆起來,你推我讓不肯上前,我只好説按照年紀大小為序,這才説服了他們。

  透過鏡頭,我發現儘管他們年齡不同,但是他們臉上流露的笑容和表情居然是那麼相似。那是一種很原生態的表情:質樸、純真、敦厚、堅毅,是一種在當今現代化都市裏難以找得到、看得著的真摯表情。

  儘管他們語言不多,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期盼。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幹起活來你會感覺到他們是用一舉一動表達著他們的熱忱與激情。對於示範區不斷成長壯大的事實,他們已經用自己的行動和努力來表明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與信心。這就是遍及高原藏區的民族精神,它會讓你感覺到他們是在用心血建設自己的家園,用行動堅守國家的綠色屏障。

  採訪結束了,車沿著雅魯藏布江,駛向日喀則。透過車窗望著滾滾奔流的江水,眼前閃現出剛剛採訪過的那六位護林員的身影,腦海裏突然跳出《天上的西藏》的歌詞:“雅魯藏布江映照生命的太陽,我在你聖潔的光芒裏向上,天上的西藏,阿媽的胸膛,養育生命的天堂”,禁不住眼熱起來。

  關於作者:火炎,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