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建交40週年:回顧與展望——新時代大講堂首次在美開講

2019-09-18 15:44: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日報紐約9月17日電 9月17日下午,中國日報社在紐約亞洲協會舉辦了第八期新時代大講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 羅奇,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等中外嘉賓,圍繞“中美建交40週年:回顧與展望”的主題發表演講,並與現場250名各界觀眾互動。

  圖為活動結束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右一)、中國銀行美國分行行長暨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徐辰(左一)向演講嘉賓贈送紀念品。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今年適逢中美建交4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也是新時代大講堂第一次走進美國。中美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進入“不惑之年”的雙邊關係如何發展,不僅直接關係兩國人民的福祉和命運,也關係整個世界發展的未來。由中國日報社和中國銀行聯合主辦的本期新時代大講堂在特殊的歷史交匯點舉辦,具有特殊意義。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前美國駐柬埔寨大使肯尼斯奎恩,親歷1971年“乒乓外交”的美國國家女子乒乓球隊隊員康妮 史維利斯(Connie Sweeris),中國銀行美國地區行長、美國中國總商會(CGCC)會長徐辰等嘉賓也分別從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及不同視角,就中美關係40年及當前中美關係的熱點問題分享了他們的思考。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表主旨演講。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崔天凱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回望建交以來的40年,中美關係歷經風雨,砥礪前行,取得了當年人們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就,給兩國17億人乃至全球70億人帶來了巨大福祉,有力促進了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

  談到中美關係出現問題的癥結,他説:“我認為,問題不在中國本身,而在於美方對中國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他強調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目標是改善人民生活,不是爭奪全球霸權。“世人眼中中國之‘變’背後蘊藏著深層次的‘不變’,那就是我們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將始終堅持這個‘初心’。”

  他指出,美國基於錯誤的認知,把中國當成戰略對手甚至敵手,是極其危險和不負責任的。美國現行對華政策,包括臺灣問題、經貿問題以及中美“脫鉤論”,都不能給美國帶來利益。

  崔天凱説,有人感慨,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了。世界在發展,我們無法也不應回到過去,而應開闢未來,為今天和明天的世界樹立一個新願景。

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致辭。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在致辭中表示:“如果説40年前,在中美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交往的情況下,都能打破歷史的堅冰。那麼今天,在一個深度依存的世界,作為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相互投資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國關係,更不能開歷史的倒車。”

  史帶投資集團董事長、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首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莫裏斯格林伯格先生簡短致辭。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史帶投資集團董事長、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首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莫裏斯格林伯格 (Maurice Greenberg)在講話中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表示樂觀。

  他説,“兩國到了達成(經貿)協議的時候了,我認為這是可能的,貿易戰沒有贏家,兩個國家都會受到傷害。”

親歷1971年“乒乓外交”的美國國家女子乒乓球隊隊員康妮史維利斯(Connie Sweeris)發表演講。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康妮 史維利斯回顧了她參與“乒乓外交”的親身經歷,強調了中美民間外交的重要性。作為前美國女乒國手,史維利斯和她參加31屆世乒賽的同伴們曾于1971年4月應中國政府邀請對中國進行了一週的友好訪問,這也是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個應邀訪問中國的美國代表團。

  史維利斯説,她最難忘的經歷是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與中國國家隊的世界級選手打友誼賽。她説:“現場有一萬八千多觀眾,這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退役之後,史維利斯與同為美國乒乓國手的先生戴爾史維利斯(Dell Sweeris)身體力行,積極參加中美乒乓球界及體育界的各種交流,繼續推動乒乓外交的精神,默默地為加強中美人文交流貢獻力量。她在大講堂演講中鼓勵中美兩國年輕人積極參與人文交流,互相學習,爭做友誼與和平的使者。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發表演講。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史蒂芬羅奇教授深度分析了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繫與互動。他説,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並不應該歸咎於中國,其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的不平衡性。美國的儲蓄率相對較低,只佔GDP的2.4%。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從海外“進口”儲蓄,這種資本輸入使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成為必然。2018年,除了中國,美國還與多達101個貿易夥伴間存在貿易逆差。因此對華關稅並不能治本,而會導致美國從其他貿易夥伴那裏進口更昂貴的商品,從而變相對美國消費者加稅。羅奇還認為,美國對中國進行的一些指控是缺乏真憑實據的。無論是強制技術轉讓、政府扶持産業、還是網路安全問題,美國對中國的批評都不能完全站住腳。他説,比起達成貿易協定,中美之間需要一套更持久性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通過達成雙邊投資協定的方式解決市場準入問題,各自調節自身經濟,特別是平衡存款問題,通過多邊合作解決網路安全問題,建立更完善有效的定期溝通機制,比如,常設秘書處。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前美國駐柬埔寨大使肯尼斯奎恩發表演講。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肯尼斯奎恩講述了“老朋友習近平與艾奧瓦州的‘兩個有趣的故事’”。 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回訪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到訪過的艾奧華小鎮馬斯卡廷,並與當年接待過他的當地家庭成員歡聚一堂。習近平引用馬克吐溫在名著《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的語句:“我在大洋兩岸從未看到過如此壯觀的落日”,讓當時也在現場參加會見的奎恩深受感動。

  奎恩稱讚中國在解決糧食問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中美在糧食安全方面有廣闊合作空間。1979年,奎恩曾陪同當時的艾奧華州州長羅伯特雷(Robert Ray)在兩國關係正常化後第一次訪問中國,受到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接見。40年來,中國和艾奧華州一直聯繫緊密,人文交流源源不斷。他説, 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社會和科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斷告訴人們,中國是世界上轉型最成功的國家。在過去四、五十年間沒有哪一個別的國家可以與之媲美。”

  他認為,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是破壞性的,分歧應通過對話解決。他説:“雙邊貿易關係對農民和商人至關重要,因此,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發表演講。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克雷格艾倫引經據典,扼要回顧了中美貿易的歷史。他説,“在托馬斯傑斐遜所撰寫的《獨立宣言》裏,可以找到當下中美貿易摩擦的某些參考。在正式向英國宣佈獨立的開國文件中,傑斐遜抗議英國國王‘削減與世界各地的貿易’、‘未經我們同意擅自增加關稅’的做法是非法的。這些論述現在看來依然有趣,而且有現實意義。” 他在活動前接受採訪説,關稅和雙邊貿易的緊張關係令許多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美國企業感到憂慮,但這些企業仍將中國視為重要的目標市場, 因為中國有著豐富的人才儲備、資本和不斷壯大的中産階級。他説:“我們雙方需要做的是互相尊重,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合力解決核心問題。美國和中國必須達成新的諒解, 才能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同繁榮。”

中國銀行美國地區行長、美國中國總商會(CGCC)會長徐辰致辭。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徐辰代表中國在美投資企業講話,強調企業應該履行更多社會責任。他説,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近年來一直推進普惠金融政策,促進了中美兩國中小企業跨境貿易投資。分行通過美國中國總商會這一平臺與銀行客戶和國內分行聯動,通過線上和線下並行的方式對接中美企業需求,搭建雙邊經貿合作的橋梁。談到中美關係,他説,隨著中國國力提升,中國有能力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大作用,並與美國一道,履行大國責任。

莫裏斯格林伯格先生向崔天凱大使提問。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活動最後進行了嘉賓討論。中國工商銀行美國區域管理委員會主席、美國中國總商會副主席肖玉強,福耀玻璃北美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中國總商會董事會成員劉道川,美國肯塔基州商務廳廳長維維克薩林(Vivek K. Sarin)圍繞中國在美投資、中國投資提升美國製造業及美國地方政府如何吸引中國投資等話題,分享了各自的經驗與思考。討論環節由中國日報美國分社社長兼總編輯紀濤主持。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曾跟隨尼克松總統訪華並協調費城交響樂團1973年訪華、出任美國駐三個國家大使的卜厲德(Nicholas Platt),早在1986年就通過製作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幫助世界了解中國的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製片人、企業家靳羽西,與來自中美各界,包括商業、貿易、金融、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以及多個國家駐紐約和聯合國的外交使團、中國駐美使領館、跨國企業等領域約250名代表出席了本期新時代大講堂。

現場觀眾。中國日報 馮永斌 攝

  中國日報社于2018年初創辦了新時代大講堂,充分利用其自身國際化、全媒體、多語種、多平臺的優勢,通過創新敘事演講的方式,打造新時代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新平臺。每期演講活動均選取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話題,邀請中外著名意見領袖同臺交流,從國際視角出發,回應世界對中國熱點問題和重大主張的關切,揭示中國故事背後的世界意義,為傳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作出貢獻。

  此前,新時代大講堂系列活動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南非約翰內斯堡、英國倫敦等地成功舉辦了七場,分別圍繞“我眼中的‘新時代’”、“命運共同體 世界新圖景”、“金磚合作與全球化”、“中非合作新時代”等具有全球影響的中國主題,邀請世界一流政商學界精英與優秀青年代表,進行深度思想碰撞與價值傳播。活動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全球直播,累計傳播量超過一億人次,在海內外引發熱烈反響。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