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以對外開放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發展

2018-04-09 13:5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于4月8日至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主題為“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本屆年會將“開放”作為重要議題,顯示了對外開放對亞洲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一語道破世界經濟發展規律。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已為古今中外的發展實踐所證明。二戰前夕,各國紛紛推行以鄰為壑的對外經濟戰略,高築貿易壁壘,導致國際貿易大幅倒退,世界經濟深陷蕭條,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肇因。二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生産國際化程度空前提高,各國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促進了世界的繁榮與發展。根據世界銀行2008年發佈的一份報告,全球有13個經濟體實現了持續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其共同特徵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

  當前,亞洲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經濟的1/3以上,成為全球經濟版圖上的重要一極。過去幾十年,亞洲各經濟體順應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大潮,不斷擴大相互開放,地區內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目前,亞洲內部相互貿易總額遠高於亞洲同北美、歐元區等域外經濟體的貿易總額。同時,亞洲各經濟體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的發展限制在區域框架內,而是不斷深化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融合與合作,共促開放式發展,使亞洲在全球商品市場和外來直接投資總額中所佔比重持續上升,由此推動了世界經濟重心加速向亞洲轉移,強化了亞洲同世界其他地區發展的聯動性和相互依存度。在開放發展理念引領下,亞洲創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奇跡,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全球最大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市場,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和流入地,21世紀國際舞臺上異軍突起的“新興經濟體”最為集中的地區。

  作為亞洲的重要一員,中國同樣是開放發展的受益者。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順利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大國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飛躍。對外開放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為它符合以擴大市場、深化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經濟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加速融合的當下,只有打開國門搞建設,把一國發展置於廣闊的國際空間來謀劃,才能獲得推動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乃至機遇和理念,才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8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3萬億美元,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上升,部分國家開放政策逆轉,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特別是近期,美國保護主義不斷加碼,並動用“232條款”、“301條款”等單邊措施,對貿易夥伴進行威脅、施壓和制裁,甚至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嚴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動搖全球貿易體制根基,勢必會衝擊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的正常發展。這種逆歷史潮流、損人害己的非理性行徑,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和譴責。

  在當前全球化局部受挫背景下,亞洲及世界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開放精神。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放開國內市場,深化對外開放,引領新一輪全球化,努力維護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良好勢頭。

  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致力於實現各國在發展機遇上的共創共用,促進中國與世界在發展機遇相互轉化中實現合作共贏,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目前,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累計直接投資已經超過60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大量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生根,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極大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體現出中國在陸地和海洋中的地緣經濟視野;中國希望推動多邊主義,擔當全球化的關鍵參與者和領導者,這與美國政府的表現截然不同。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近期,中國領導人多次表明瞭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3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將對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重要經驗和啟示、世界意義和影響,以及在新的歷史當口中國將如何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作出最權威的闡示,並將宣佈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重要舉措。鋻於中國佔亞洲經濟總量比重超過一半、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約15%,中國的進一步開放必然對亞洲乃至世界發展産生重要推動作用。(作者張茂榮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