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中國根書第一人”楊玉冰:半載獨創根之舞,只為把根留住

2018-03-31 13:06: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樂山3月31日電(記者 劉尚君) 枯樹之根,被楊玉冰視為自然饋贈之寶。

  它們在楊玉冰的手裏,按照原始形狀被組合、拼接,經過38道手工工序的精心打磨與裝裱,演變成為像是點滴翰墨書寫的中國書法藝術,盤根錯節之處,彰顯豪放遒勁,雖未見筆墨,卻古樸雅致。

  中國書法的創新——根書,就是這樣被創作出來。楊玉冰,也被視為中國根書第一人。

  位於川南的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西壩鎮,最是林毓秀敏,滋養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性格。楊玉冰自幼被崇尚耕讀文化的父親引領,練習書法多年。後因寫得一手好字,走上課堂從事教育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初,根藝盛行。楊玉冰在擺弄花草盆景時,無意中挖到了一枝形似小鹿的樹根,他按圖索驥,又找來一枝像鶴的樹根,製作了自己的第一幅根藝作品“鹿鶴同春”,引來同事和鄰居的稱讚。

  “借根的天然造型,打磨雕塑出符合人類審美的藝術作品。”從這時開始,家鄉茂密叢林中的樹木之根,真正為楊玉冰打開了藝術殿堂大門。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翻閱相關古籍文獻,了解傳統根藝的來龍去脈。

  1985年,楊玉冰的早期創作被一名開茶樓的臺灣商人看中,提出請楊玉冰為他用根來制每間茶房的牌匾。用根做字,楊玉冰早已有過嘗試,但僅僅只是形狀上與字相似,“根書”與“根字”還是相差很遠。

  有著二十多年書法歷練的楊玉冰,想把“根書”做好。淩晨五點,楊玉冰起床趕到製作工場,在一堆根裏翻來找去,點、橫、撇、捺、彎鉤,第一次嘗試用根組合字,卻沒有一個字讓他滿意。“把根做到可稱為書法,才算高人。”楊玉冰説,那些天,他把自己關在書房,把茶樓需要的牌匾用日常書法寫在紙上,然後對照著這些字的形態,開始認真地挑選近似的樹根。當把根固定成一個個字之後,他又細細地琢磨這一筆一劃之中的書法之美。然後再用雕刻刀慢慢地修整,一直修整到自己滿意為止。

  兩個月的時間,楊玉冰煞費苦心地做出了十多塊牌匾。沒想到,他用樹根製作的牌匾成為了茶館開業當天的焦點。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自那以後,楊玉冰更加堅定了做中國根書第一的志向,並將杜鵑花根作為首選材料,寓意頑強品格。

  “家鄉給了我創作靈感,我的根在家鄉”,同樣在1985年,楊玉冰放棄了外面優厚的待遇回到家鄉五通橋,創辦嘉州工藝美術社以及四川根石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繼續從事根藝創作。

  1994年,楊玉冰帶著一雙兒女坐著綠皮車到上海開拓市場。1996年,女兒楊小燕帶著父親親自挑選的兩幅根書作品《福》、《壽》,奔赴中國最頂級的藝術品市場。雖然楊玉冰只想將作品用於店面展示,但是卻被路人一眼看中並被高價買走。這則消息一時間在整個上海不脛而走,“從四川來的‘根石家’做了筆一字千金的買賣。”從這以後,楊玉冰的根書成為了文化藝術品中的一股清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

  近十年來,根書藝術火了,自然有很多人找到府來。楊小燕也經常會帶著父親的手藝代表作奔赴各地參加文博會。看到根書在市場這麼受人喜愛,她和父親突然意識到源於四川的本土文化,應該作為四川文化的代表弘揚與傳承出去。

  於是,楊玉冰做出了一重要的決定:舉家返鄉,專心做文化事業。2014年11月,楊玉冰幾乎投入全部家當建成了全國唯一的根書主題藝術館——中國根書藝術館,並在隱蔽的郊外買下一座四合院,專門用於根書創作。

  弘揚和傳承根書文化,楊玉冰的兒女各自承擔了一攤事業。女兒楊小燕將根書藝術推出國門,她在美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組織巡演,屢獲成功,致力於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兒子楊卓自孩童起,習練書法,耳濡目染,深得父親真傳,對根藝愛不釋手,從學校畢業後癡迷根書,完整繼承了父親的精湛技藝,努力創作著更優秀的根書作品。

  談到中國傳統手藝人的生存現狀,楊小燕坦言:“文化藝術也要有經濟效益,只有讓手藝人解決現實的生活問題,他們才能更專注于創作與發展。”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楊玉冰介紹説,“根石家”的收入有一大部分投入到了藝術館的建設與發展研學教育中,並且自己的畫作很少走入市場,大多數都被收藏于藝術館中,“為了把根書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我需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把精華都留住。”

  目前,秉承著“在傳統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發展理念,“根石家”每年都會聯合社會各界舉辦中國根書文化交流會、文藝惠民演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實踐研學活動等活動,將藝術惠民活動常態化,致力於將中國根書、筆墨書法等中華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藝術之雅豐富我們日益精緻的精神文化生活。

  楊玉冰的藝術館自開館以來,已免費接待國內外遊客和本地市民20余萬人次。積極舉辦中國根書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先後與成都錦途教育培訓機構、成都泡桐樹中學、樂山實驗小學、五通橋實驗小學、瓦窯沱小學等合作,開展多形式的根書藝術教育實踐,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國熱情,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年過半百,楊玉冰最常在內心吟頌的還是家鄉的小調,他説:“根是大自然的饋贈,書法是傳統的延續,我只是被上天選中的文化使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讓這根之舞蹈成為大地的歡歌,希望中華五千年的翰墨長河裏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追逐根書這朵浪花”。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