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經貿: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2018-03-29 10:5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美國須承擔相應貿易逆差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産品徵收關稅,並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和收購施加限制,引發了全球關注。

  美國貿易逆差問題不是中美貿易所特有的,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結構或者説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狀況決定的。近20年來,美國一直是高消費、低儲蓄,總儲蓄約佔GDP的18%,比世界平均水準低6個百分點,總消費佔到GDP的82%。當前,特朗普政府新的減稅政策預計會增加居民實際收入,這將會更進一步刺激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所以,要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應該對症下藥,如果不遵照經濟規律,以貿易戰或者行政命令來減少貿易赤字,不僅不會有積極效果,反而與美國長期倡導的市場化原則背道而馳。

  全球貿易大多用美元交易結算。同時,非美國富裕階層和政府投資基金對外投資也經常選擇購買美元資産。支付是貨幣的首要功能,要獲得貨幣,只能首先通過商品交換和流通。因此,全球儲備貨幣的供應國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貿易逆差以提供貨幣供應,從而避免世界金融體系停擺。

  儘管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讓美國付出了一定代價,但也給美國帶來了很多紅利。它有助於確保美國通過美元這樣完全靠美國信用發行的紙幣,來實現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話語權,並增強抗擊衰退和應對恐慌的能力。美國作為一個大國,不能既得了實惠又不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此外,美國經常把不配合美國政策的國家攔在美元這一國際最主要的支付體系之外,對一些國家和組織實行制裁。

  保護主義將傷害美國消費者

  就直接影響來説,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徵收額外關稅等同於向美國消費者加稅。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研究顯示,2000年至2006年中國對美國出密碼美國製成品價格指數降低了7.6%,相當於美國相關産品價格平均每年下降約1個百分點,美國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得到了實惠。受上調鋼鋁關稅影響,預計美國汽車價格整體會上漲1%,導致美國新車售價增加大約300美元。美國是汽車生産和消費大國,價格因素會影響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和美國汽車製造廠商在全球的競爭力。此外,鋼鐵價格上漲還會影響另一美國主要産業——頁巖油和頁巖氣的生産和運輸,美國有77%的油氣輸送管道用材來自進口。

  就間接影響來説,通過逆差流出的美元被中國通過大量購買、投資美國國債等渠道回流美國,壓低了美國國債籌資成本以及銀行貸款利率和房屋抵押融資成本等,使美國長期保持低通脹水準,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了許多實惠,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行為必將導致美國籌資成本的上升。

  合作才能帶來更多機遇

  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美國經濟正處在實質性復蘇階段。在這個關鍵時刻,進一步加強中美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對於兩國來説都至關重要。

  第一,進一步加快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儘快完成BIT談判對兩國來説是雙贏。外國直接投資(FDI)在美國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美國創造了大約700萬個就業崗位,約佔美國私營部門僱員的6%,且這些工作崗位多為高薪。但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發佈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美國過去16年在全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中所佔的比例下降了近四成。儘管中美是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和貿易國,但過去10年裏,美國對外FDI只有1%至2%流向中國。同時,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顯然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如果雙方能儘早達成BIT,這一比重將有望顯著提高,進而更有力地刺激就業和推動産業升級,這對雙方的經濟“再平衡”很有幫助。

  第二,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美國的使用。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就美國人民幣市場而言,其發展總體上與中美經貿合作規模不匹配。中美之間有著鉅額的能源、農業和航空業合作規模,這為兩國間更密切的金融合作奠定了物質基礎。美國擁有紐約、芝加哥等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和商品交易中心、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基金管理市場和衍生品交易市場,應當也必定會成為未來重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同時,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中國再次承諾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一個深度、廣度和開放度足夠大、監管日臻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將為美國投資者提供足夠廣闊的投資空間,也將有利於美國投資者獲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紅利。

  第三,進一步加強在基礎建設領域的合作。美國在基礎設施領域有巨大的投資需求。據美國土木工程協會2017年報告預計,到2025年,美國基建投資需要4.59萬億美元,資金缺口高達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投入不足導致的負面經濟後果使美國每年損失1萬億美元收入和350萬個就業崗位。而基建領域是中國的強項,加上中國有充足的資金,只要雙方願意,合作成果會很快顯現,並起到很好的示範效果。

  第四,擴大雙向市場開放。中國在積極致力於縮小兩國貿易逆差,如“百日計劃”合作和去年11月份價值2500億美元的貿易大單都是證明。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相信美國企業也會抓住這個契機把更多産品帶入中國。從行業角度分析,美國能源供應充足、價格相對低廉,中國將會進一步擴大對美能源進口;在農産品方面,美國一直保持對華貿易順差,中國是美國農産品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對華大豆、棉花出口貿易尚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在製造業方面,中國是美國飛機第一大出口市場,整合電路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中國對美國的高技術産品需求很大,如果美國放開高技術、航太和防務等領域的産品對華出口限制,對於解決美中貿易逆差會有巨大積極作用。

  第五,擴大中美省州合作。中國企業目前對美國的投資已遍佈46個州,佔國會選區的98%。中美省州和下設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礎。美國加州、德州、紐約州、艾奧瓦州等與中國十幾個省份分別建立了經貿交流機制,僅2016年就實現了近50個雙向投資項目,合同金額超過25億美元。

  通過中國剛剛結束的兩會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將會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實施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政策,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這些舉措將為中國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拓展經貿互利合作開闢更廣闊的空間。一個奮力走向復興同時又堅持合作取向的中國,也將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辰 係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