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綠色發展正成鄉村自信新坐標——鄉村綠色發展啟示

2018-02-11 10:2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貴陽2月11日電 題:綠色發展正成鄉村自信新坐標——鄉村綠色發展啟示

  新華社記者李平、楊靜、周勉

  青山綠水公園,花香果碩田園,返鄉創業家園,休閒旅遊樂園……記者近期在南方部分省區鄉村採訪發現,綠色發展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城裏人嚮往的美麗家園。綠色發展已成鄉村自信的新坐標。

   綠色發展讓鄉村有了高顏值 

  立春時節,走進彝語為“侯珠”的貴州赫章縣,在磅薄群山中,一棵棵高大翠綠的核桃樹倣如哨兵一樣,守護著這片大山的寧靜和美麗。

  平均海拔2000米的赫章縣,是貴州離天空最近的地區,也是一個“連苞谷都不肯長,老鼠啃玉米還要跪起吃”的深度貧困縣。

  為求生存,靠山吃山的村民曾毀林開荒種玉米、“土法煉鋅”找票子,那時,當地森林覆蓋率一度降至20%以下,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到67%,生態環境拉起了紅色警報。

  為改變“貧窮開荒、挖礦污染”的困局,從1998年開始,赫章人開始走上了退耕還林、棄礦種樹的綠色發展之路。“我們用20年時間,在水土流失區、採礦區、石漠化山區栽種了166萬畝的核桃樹,如今這些核桃樹已成為山區群眾增收的‘搖錢樹’、石漠化治理的‘生態樹’、新農村建設的‘風景樹’,赫章鄉村面貌為之一變。”赫章縣常務副縣長朱大庚説。

  距赫章縣600多公里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石龍壩鎮,也曾因盛産煤炭,天空中曾飄著遮天蔽日的煤灰,而被煤灰附著的農作物,種下去沒多久就死掉了。

  “採煤最鼎盛時期,我們這些居住在礦區周邊的群眾,年初種一坡玉米,年底連個籽都收不到。”石龍壩鎮德茂村村民李德友説,因採煤需要大量木材,當地礦山被剃成了“光頭山”。

  為轉變發展方式,2009年開始,石龍壩鎮關閉“黑小煤礦”,連續八年栽種了8.8萬畝芒果,一大批“光頭山”變成了“果子山”。“如今的石龍壩已是青山綠水公園、花香果碩田園的美麗家園。”石龍壩鎮黨委書記陳古周説。

  綠色發展讓老鄉脫貧有了新依賴 

  清澈的小溪、白墻青瓦的民居、扎滿籬笆的阡陌小道、扛著農具返家的農人……走進湖南省桂東縣大洞村,優美恬靜的生活環境讓人心曠神怡。

  作為湖南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幾個區縣之一,桂東縣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封山育林,絕大部分森林成為生態公益林而禁止採伐。當地村民通過種植紅豆杉等珍貴苗木和杜仲、厚樸等中藥材,並依託秀麗山川發展鄉村旅遊,逐步過上了幸福生活。

  “以前我們村窮得很,每人平均只有七分田,村民一年種植的水稻只夠3個月口糧,剩下9個月靠借糧度日,幾乎戶戶都是貧困戶。”大洞村主任鐘漢明説,依靠綠色發展,大洞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到4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邊遠與貧窮,曾是貴州省赤水市兩河口鎮大榮村的代名詞。近年來“山頂種楠竹、山腰種獼猴桃、山下養魚”的立體生態農業格局,把這個曾經邊遠貧困的村寨,發展成全村70%的農戶年收入超5萬元的小康村。

  “以前大榮村窮在沒有致富産業。近年來村民通過售賣竹原料、種植獼猴桃和養殖冷水魚,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萬元,全村38戶165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大榮村村支書唐永富説,該村未來要利用當地風景優美的優勢,準備讓更多村民從“種綠”脫貧向旅遊致富轉變。

   綠色發展讓鄉村有了新價值坐標 

  當了一輩子農民的貴州省湄潭縣龍鳳村田家溝組村民伍新榮,説起綠色發展給農村帶來的巨變,頓時眉飛色舞。

  “我們村戶均10畝茶園,村民因茶而富,每人平均年純收入達到16500元,而茶區變景區之後,聞不到臭水、踩不到牛糞、處處散發茶香的田家溝,正成為城裏人嚮往的樂土。”伍新榮説。

  山間清風竹海,看日出觀星海。地處浙江省北部的德清縣,近年來通過補齊城鄉公共服務短板、巧做“山水空氣”文章,出現了“農民不願進城、市民更願下鄉”的新風氣。

  “德清縣村村有産業,農村小孩上學有校車接送,村民家門口坐公交,生活和城裏一樣方便,加上農村有好山好水和望得見的鄉愁。生活在農村的人已經很少有人願意搬到城裏去住,反倒是城裏的人千方百計想辦法到農村去。”德清縣委書記項樂民説。

  貴州民族大學教授孫兆霞認為,以前農村窮、農民苦、農村生活不方便,讓許多農民産生了“農村沒發展前途”的自卑和自疑,而通過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農村的綠色農産品與自然的親近性特點凸顯,而隨著政府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鄉村正在重新找回發展的自信和價值的依歸。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