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地方發展和官員政績的新“風向標”——透視我國首次發佈的綠色發展指數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衡量地方發展和官員政績的新“風向標”——透視我國首次發佈的綠色發展指數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申鋮
26日,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和中央組織部聯合發佈《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首次公佈了2016年度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不僅展示了當年各省份綠色發展情況,還將納入五年一次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考核結果將成為各省份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專家認為,這對於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樹立正確發展觀和政績觀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的“測量儀”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準仍相對滯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來衡量。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明確我國將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是年度評價工作的兩個組成部分。其中,綠色發展指數採用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品質、生態保護、增長品質、綠色生活6個方面的55項評價指標計算生成,全面客觀地反映各地區綠色發展成果。
“官方公佈一國各地區的綠色發展指數,這在中國是首次,在全世界各國也是領先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曉西説,這一指數是實現中國綠色發展戰略的有力措施,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重點任務,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生態文明建設好不好,群眾滿不滿意至關重要。此次年度評價設置了“公眾滿意程度”這個主觀指標,通過組織抽樣調查來了解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程度,突出反映公眾的“獲得感”。
“這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對於引導地方黨委和政府把綠色惠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勇進説。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器”
此次發佈的年度評價結果不僅包括2016年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還公佈了構成該指數的6項分類指數。紛繁的數據背後,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平衡——
從分類數據來看,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資等情況的“環境治理指數”,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河北、上海。
反映大氣、水、土壤和海洋環境品質狀況的“環境品質指數”,排名前三的地區為海南、西藏、福建。
反映綠色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生活環境改善的“綠色生活指數”,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上海、江蘇。
根據分類指數計算的綠色發展指數顯示,排名前三位的地區分別為北京、福建、浙江,而新疆、西藏、寧夏排名靠後。
“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後的省份也有部分領先的指標,需要揚長補短。”李曉西説,指數的比較研究能夠正確指出綠色發展的著力點,為決策者評價政策效果提供參考依據,這是“從讓我幹到我會幹”的一個重要指南。
推進環境治理打好持久戰——
此次公佈的結果顯示,有些地區的環境治理指數很高,但環境品質指數卻很低。例如,北京和河北是環境治理指數排名前兩名的地區,環境品質指數排名卻為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二。
專家分析,治理指數重點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方面開展的工作;而品質指數重點反映大氣、水、土壤和海洋的環境品質狀況,既與當地的環境治理工作進展情況有關,也與當地的氣候、自然條件、産業結構等因素有關。
“環境品質的惡化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環境品質的改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理和扭轉過程,必須從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嚴控環境污染等多角度共同發力,不斷推進。”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獲得感”——
數據顯示,2016年,公眾滿意程度排名前三位的地區分別為西藏、貴州、海南,而滿意程度較低的是河北、北京、天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區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別為綠色發展指數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眾滿意程度排名為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九。
主要原因在於二者評價重點不同,寧吉喆介紹,綠色發展指數側重於從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等方面多維度、多層面綜合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進展;公眾滿意程度側重於調查公眾對生態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公眾對反映當地空氣、水、居住周邊環境等環境品質狀況相關指標的主觀感受相對更加深刻。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風向標”
綠色發展指數,不僅是督促和引導各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器”,更是推動未來高品質發展的“風向標”。
——用好評價考核“指揮棒”,引導各地補齊發展短板。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的年度評價,都將納入到五年一次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中,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要摒棄‘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寧吉喆説,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對於需要改進和提高的領域深入總結、分析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地解決措施並加以落實,從而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
綠色發展指數及其指標導向,不論是對企業發展,還是對社會和公眾生活都將産生很大的影響和引導力。
李曉西認為,綠色發展指數超越傳統的投資環境評價,為投資者全面衡量投資項目的收益提供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視角。同時,把綠色産品、綠色出行、綠色建築、公共綠地等納入指標體系,可以直接引導公眾關注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尤為關鍵,此次發佈的綠色發展指數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説,現有指標體系反映經濟建設方面的指標偏多,反映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指標少,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增加完善相關指標體系。此外,要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增加反映産業、行業、地區等各方面結構協調性指標、品質效益指標和新動能發展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