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綠色崛起江西有"三招":生態保護 綠色發展 制度建設

2018-01-20 12:33: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底亞星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馬榮瑞

  2017年歲末,江西省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西篇章的決定》。《決定》提出,江西要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部署,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要以生態保護為本,讓江西放眼望去儘是綠水青山;以綠色發展為要,找準路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以制度建設為基,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加快江西綠色崛起。”江西省委書記鹿心社説。

  作為全國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江西邁出生態文明建設新步伐。

  以生態保護為本 

  “東方白鸛290隻,白琵鷺1900隻,蒼鷺191隻,反嘴鷸150隻……”2017年12月27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點鳥獎湖”活動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境內的鄱陽湖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舉行。

  “鳥越多,獎越多!”漁民黃順生承包的5000畝南深湖湖面上,共清點出各種候鳥5631隻,按照獎勵規則,他拿到了兩萬多元的獎金,名列第一。“原來我們都怕鳥吃魚受損失,把鳥趕到別的湖裏。現在湖裏鳥越多,我們越高興。”黃順生説。

  鄱陽湖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飛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每年有白鶴、天鵝、大雁等近90種、10多萬隻候鳥在區內10多個季節性子湖泊越冬棲息。為此,保護區管理局和新建區南磯鄉政府聯合發起“點鳥獎湖”活動,通過點算湖面候鳥數量,對湖面承包人按不同種類候鳥的獎勵標準給予補貼,為候鳥越冬營造安全的棲息環境。

  “通過‘點鳥獎湖’等一系列措施,現在保護區內驅鳥、捕鳥的行為少了,文明觀鳥的遊客多了,使候鳥的棲息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水鳥分佈更加均勻。”保護區磯山站負責人李建新説,“社區共管、人鳥雙贏,既維護了候鳥的生態環境,也解決了漁業生産與候鳥棲息的矛盾,在漁民生活跟鳥類棲息和濕地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踐行生態文明的具體舉措,也是濕地補償乃至生態補償模式的新探索。”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鄱陽湖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現貌,是江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

  面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江西省在堅定不移加快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極其注重加強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健全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保護管理制度,以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生態系統健康與永續發展水準,提高生態系統生態産品供給能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水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目前,江西正牢牢把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新要求,科學設計實施新路徑,把鄱陽湖流域作為一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江湖開發、保護與治理,建立覆蓋全流域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創新流域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新機制,創造統籌推進國土開發、保護與治理的新模式。”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孔凡斌説。

  以綠色發展為要 

  2017年12月28日,在南昌市新建區樵舍鎮朱坊新村污水處理站,一個綠色“油罐”型設備映入記者眼簾,上面寫著“生態朱坊”四個大字。設備前方的水池裏,汩汩清水從連接“油罐”的噴頭裏源源不斷冒出來,朱坊新村黨支部書記李志茂説:“多虧這個大傢夥,解決了困擾我們村多年的污水處理問題,現在村裏水清了、不臭了,處理過的‘中水’還能注入魚塘搞養殖。”

  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居德金告訴記者,朱坊新村的“大油罐”是一台採用了FMBR兼氧膜生物反應器技術的200噸級污水處理器,是該公司生産的四代半技術産品。

  “自2008年起,我們已經研發出五代兼氧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居德金説,憑藉先進可靠的技術優勢,金達萊中標聯合國國際維和部隊污水處理項目,其設備在500多個營地投入應用。“現在,我們500噸級以下設備可以實現無人值守穩定運作,還解決了污水處理中脫氮除磷的技術難題。”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轉變方式。金達萊的發展軌跡,是近年來江西省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實體經濟加快綠色轉型發展的具體實證。

  近年來,江西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除了深入實施“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綠色生態農産品品牌創建工程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2%,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2.5%,綠色發展水準不斷提高。

  “目前,江西正加快建設科技含量高、就業容量大、資源消耗低、環境品質優的生態經濟體系,構建完善的生態産業鏈,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産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説。

  以制度建設為基 

  站在南昌市新建區長堎鎮的長麥橋頭環視,只見橋下烏沙河河暢、水清,周邊岸綠、景美,一座座高樓大廈在河畔拔地而起。

  “烏沙河,屬贛江下游北岸水系,是南昌北部的主要河流,更是城區重要泄洪通道。過去,沿岸村民亂搭亂建、亂堆亂填現象嚴重,致使河床局部寬度只有6米至8米,河道裏垃圾成堆,污染觸目驚心。”新建區城市防洪管理局副局長鄔文勝説,“烏沙河面貌的改變,得益於河長制的實行。”

  2015年,南昌市將烏沙河列入河長制試點,以治理河道污染為核心,以沿河河(段)長負責制為主體,層層落實責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在各區域聯動、各部門協調行動上,形成了常態化管護制度,落實各自的責任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使其成為“人與水和諧共處,水與城和諧相應,城與人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建立健全制度。江西省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著力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制定《關於以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打造河長制升級版的指導意見》,下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標準化建設方案》,出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制度,引導各級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打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堅盾”,形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制度“利器”,全省生態環境品質保持優良。

  “我們將抓住用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機遇,加大力度推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進一步鞏固、提升和轉化生態優勢,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成果,推動森林、濕地、水流、耕地四個重點領域的生態補償到2020年實現全省域覆蓋。”江西省省長劉奇説。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0日 03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