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貸款平臺變著花樣偽裝 不良校園貸都有哪些“坑”

2018-01-10 08:3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給幾個班級講解過不良校園貸的危害後,湖北漢江師範學院的輔導員毛晶玥發現,“問題比想像中嚴重”。

  隨著不良校園貸問題的不斷發酵,不少高校開始向學生普及相關知識。和其他輔導員一樣,毛晶玥把講課的主題聚焦在告訴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可幾次課下來,很多學生不以為然,甚至有班幹部和成績拔尖兒的學生當面説,“老師,我覺得超前消費沒什麼。”

  講課的次數越多,她也越來越清晰地發現,不良校園貸隱藏的“坑”還有很多。已從事學生工作4年的毛晶玥決定一探究竟,2017年上半年,通過搜索,她加入了10多個不良校園貸的社交網路群,臥底半年,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還製成了短片發到網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詳見《中國青年報》2017年12月29日報道《80後女輔導員揭不良校園貸陷阱》)。

  貸款平臺變著花樣偽裝

  “要接觸校園貸太容易了,學校的廁所裏都有宣傳廣告。”毛晶玥説。

  她的“臥底”也比想像中要順利很多:輸入幾個關鍵詞,隨便一檢索,就找到了與不良校園貸相關的10多個App和公眾號。申請加入的幾個社交群也在簡單問及個人資訊後,很快就通過了她的申請。

  毛晶玥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價值觀更加開放和多元,一些學生認為“用明天的錢去過今天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但實際上,學生一開始只是想出去旅遊,或者想買個一兩千元的東西,借了錢才發現,半年多欠款就滾到了10萬元。

  相比于單純的學生,貸款平臺卻變換花招“偽裝”——這些貸款平臺在開始會將高額的利息隱藏在各種生澀或專業的字眼兒中,用文字遊戲或資訊的不對稱讓學生誤以為“事情很簡單”。

  為了逃避監管,這些貸款平臺會以打借條的形式,誘導學生錄下“自願借款”的證據,把借貸偽裝成正常借款。有時,他們還會偽裝成商品分期付款合同。

  合同也通常是“貓兒膩”最多的地方。毛晶玥發現,某某貸以月利率0.99%的噱頭,造成利息不高的假像,但經過推算,這款校園貸的實際年利率達21.25%。再加上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仲介費,有的不良校園貸的利率高達50%甚至200%。

  與正規的貸款相比,不良校園貸能夠輕易滲入校園,還因為它的門檻非常低。

  毛晶玥介紹,申請這些不良校園貸所需的證件非常少,很多時候,學生只要年滿18歲,再提供一個使用半年以上的手機號,登記家長及學校的聯繫方式,就可以輕鬆借到錢。有些平臺甚至讓學生在網貸前簽保證書,稱自己不是學生;還有平臺以假裝購買物品的形式,讓學生簽分期付款合同,變相放貸。

  一些學生竟成下線

  臥底半年多,毛晶玥總結,不良校園貸給學生最大壓力的環節是催收。

  身為輔導員,她是學生在校的第一負責人,也是這些不良校園貸借款問題發生後,貸款平臺聯繫學校的首選。

  接到第一個騷擾電話時,毛晶玥也曾很“抓狂”。去年春天,這個催收電話一打進來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她,“你學生欠了不少錢,再不還我們就把他帶走。”通過了解,她發現,該生已經很多天沒來上課,情緒幾近崩潰。

  毛晶玥2013年從湖北大學畢業。那時,不良校園貸還沒與大學生校園生活捆綁在一起。成為輔導員後,她發現,近一年來,幾乎每隔幾天,全國高校的輔導員群裏就會鋪天蓋地討論起校園貸,而這些話題大多有個沉重的開場:“有學生借貸了,現在遭遇暴力催收,怎麼辦?”

  收集了不少資料後,毛晶玥總結出了這些貸款平臺催收的“套路”。與學生認知裏簡單的“分期後再還多一點錢”相對應的實際情況是,不良校園貸不僅會驚人地利滾利,後續催收的騷擾還會“沒完沒了”。

  她説,很多平臺都有自己的催收法則。一般的催收會在網路上聯繫本地催收團隊,以“爆通訊錄”的形式電信轟炸,不僅給學生本人發短信,還會給他的老師、同學和家人打電話。嚴重的時候,他們還會偽造律師函、群發騷擾短信,很多騷擾短信的內容都不堪入目。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