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校園貸整頓進行時 仍有小廣告“盯”上校園共用單車

2017-10-31 08:26: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過去的一年半時間以來,監管機構對校園貸市場的整頓不斷加碼。中新網調查發現,大部分平臺已經接連退出校園貸市場,但一些打“擦邊球”的貸款小廣告盯上了大學校園內大量的共用單車,甚至學生宿舍裏的小水槽、衛生間。

  整頓加碼 

  ——校園網貸平臺接連“退出” 

  “學校已經明令禁止任何和校園網貸相關的廣告進入校園了,”北京某高校一學生稱。

  中新網走訪了北京的部分高校,發現校園中正規的宣傳欄(墻)確實已很難找到明顯的與校園網貸相關的宣傳廣告或畫報。各大高校還逐漸加強了對學生的金融知識教育。中新網在北京某高校發現,其與一家股份制銀行合作,開展了“金融知識進校園”的活動,並在校園中較為明顯的位置懸挂橫幅,吸引學生參與。

  曾充斥于網路中的各種面向學生貸款的資訊也逐漸減少。調查發現,百度貼吧中搜索“校園貸款”會彈出“抱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本吧暫不開放”的頁面;而“貸款吧”中的全部帖子均被遮罩無法查看

  若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校園網貸”“學生貸款”等字眼,搜索出的內容均為相關新聞,並未出現某些機構或平臺的廣告宣傳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教授黃震向中新網表示,監管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大部分原來做校園貸的網際網路金融機構退出或轉型,少數則尋求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成為校園貸助貸機構,尚未進入的,也得到了足夠的警示。

  校園貸問題是2016年的熱點話題之一,接連曝出的暴力催收、裸貸等負面事件讓監管機構連出“重拳”,整治校園貸亂象。

  2016年,教育部、銀監會等部門接連發文,要求各部門加大對不良網路借貸的監管力度,並根據“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整頓校園網貸業務

  2017年,多個部門再次發文,要求整治非網貸機構針對在校學生開展的借貸業務,如“求職貸”“創業貸”“培訓貸”等。前不久,教育部官員發聲明確,“任何網路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隨著監管力度的逐漸加強,網貸平臺接連退出校園貸市場。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末,全國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佔總數的63%,有22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佔比為37%。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衛國認為,監管機構的頻頻出手,既是為了維護金融秩序,也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利益。

  走旁門 

  ——校園共用單車成貸款小廣告聚集地 

  目前,各大高校已採取措施禁止各類網貸、非持牌金融機構的廣告進入校園之中。但是,仍有貸款小廣告充斥在校園中,位置隱秘,且數量極多,其載體即為校園中大量存在的共用單車。

  觀察發現,高校的教學樓、宿舍、食堂門口均停放著大量的共用單車,而幾乎每一輛共用單車上都貼著貸款的小廣告。廣告上寫滿“只需身份證,即可貸款”“辦大額信用卡”“無需抵押,有無工作均可辦理”“你找我借錢,咱倆就有緣”等字樣

  “不僅僅是共用單車,連學生宿舍裏的小水槽、衛生間的小隔間裏都有,而且非常隱秘,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私生活裏面了,”某高校學生反映。

  該學生認為,校園管理仍然存在死角,應繼續加強管理;共用單車公司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重視這一現象,在回收單車時可以撕掉或清除這些廣告。

  此外,在手機應用商店中,中新網發現,仍可搜到帶有“大學生貸款”“校園貸”等字眼的APP;在網路上一些與網貸相關的論壇中,仍有人面向學生貸款,並用“絲帶”替換“私貸”,以防止被刪帖

  黃震認為,若想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學校加強管理、學生自我提高識別能力外,仍需要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工商管理部門、行政管理部門乃至廣告管理部門一同發力。“但最根本的還是學生自身要加強防範意識,抵制有不良傾向的貸款。”他説。

  有接受採訪的高校學生透露,自己目前在使用某分期平臺購買商品。對於此種服務,雖然不叫校園貸,但黃震認為,這也是為大學生提供具有準金融性質的服務,仍需要加強規範管理,用適當的原則加以考量。

  促規範 

  ——多家商業銀行進軍校園貸款市場 

  自監管發文提出“堵旁門,開正門”,允許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後,目前已有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青島銀行推出了面向大學生的校園貸款,額度由1000元-50000元不等

  梳理髮現,上述銀行推出的校園貸款産品為了控制風險,設置的申請流程仍較為複雜。招商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向中新網表示,必須有招商銀行借記卡的流水記錄才可辦理,若未曾使用過招行借記卡,則無法申請貸款;工商銀行則同樣需要工行借記卡,並需要學生的錄取通知書、成績單、學校蓋章文件等一系列材料

  黃震認為,對大學生信用狀況的評估,不能沿用傳統的徵信數據模型,可應用最新的大數據風控技術,並融合普惠金融的理念。學校和相關機構應加以配合,提供學生校園卡的消費數據、網購數據等,以幫助金融機構評估學生信用狀況,更好的控制風險。“這是金融科技的新機會”,他説。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衛國認為,被允許和提倡的校園信貸産品應符合長期貸款、低息貸款、以助學或資助創新創業為目的、與學生未來還款能力相匹配等四個原則,堅決禁止短期貸款、高利率和任何以侵害學生人身、人格權益方式設置放款條件和追債的校園信貸産品。

  在黃震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是整治校園貸市場的重要一環。他説,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和金融打交道。面對屢屢發生的金融詐騙,加強全民金融知識教育,必不可少。應把金融教育當成公民普及教育,即“金融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王衛國向高校學生提出忠告,借錢追求高消費的風氣不利於人格培養,債務負擔的困擾更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個人或家庭遭遇困境,可向學校、社會和政府求助。(記者 王佳昕)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