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8,供給側改革如何深化

2018-01-08 13:2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破”,進退並重優産能

  本報記者 劉志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産能。

  鏡 頭

  “去産能,我們不能猶豫徬徨,也不能畏首畏尾,而要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福建能源集團永安煤業執行董事黃金平説。近幾年,面對煤炭市場“斷崖式”下跌帶來的嚴峻挑戰,永安煤業主動變革,忍受著斷臂之痛來做減法——減産減量、減人減事。從2014年至今,他們已關閉和減少採區16個,採掘作業點80多個,去産能近60萬噸。

  去産能,“穩”字當頭。“幫助年輕員工走出去,讓留下來的員工生活得好一些。”在永安煤業,解除勞動合同“走出去”的員工除按規定得到經濟補償金外,還能得到一筆創業金。近幾年,他們先後分流安置了3000多人,礦山生産和生活秩序保持了基本穩定。按照計劃,到2020年,他們還將再減員2000多人。

  不破,哪來的立?去産能,才能“轉”出一片天。去年,永安煤業的噸煤完全銷售成本同比下降了2.5%,營業收入則完成了年度預算指標的143.71%。“轉型發展是企業的唯一齣路。礦井退出後,我們主動對接地方政府的産業規劃,積極尋找轉型項目。”黃金平説,他們目前正在廢棄的後畬礦區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工程,並將轉型目標瞄準了石墨開採與加工産業。

  展 望

  剛剛過去的一年,去産能進度可謂理想。煤炭1.5億噸、鋼鐵5000萬噸的年度目標均提前超額完成,煤電産能也如期淘汰、停建、緩建了超過5000萬千瓦。這一切,都為新一年去産能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2018年,去産能的力度將一如既往,環境則將更加有利。煤炭方面,我國于2016年提出的“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的任務,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煤電方面,國家能源局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國要完成取消和推遲煤電建設項目約1.5億千瓦,淘汰煤電落後産能2000萬千瓦。鋼鐵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確,將分解落實年度任務,並加強對重點省份的督導檢查、建立打擊“地條鋼”長效機制。

  從手段上看,去産能既要“狠”,也得“巧”。

  目前,煤礦違法違規建設和超能力生産已得到有力遏制,煤炭供求關係有明顯改善。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表示,2018年要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依法依規引導企業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探索建立市場出清長效機制。

  “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長效機制,避免治理之後又産生新的不合理産能的擴張。”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認為,所謂市場化去産能,就是要為市場行為確立規則與邊界,讓企業在這個框架內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與市場對接,“要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決定企業去留,而不是讓政府來要求企業做什麼、怎麼做”;所謂法治化,就是要對政府和企業建立起約束機制,今後再批項目、擴産能,一定要在環保排放、主要裝置技術指標、産品品質標準等方面達到一定門檻才行。

  從策略上看,處置“僵屍企業”將成為下一步去産能、調結構的重要抓手。

  “去産能逐步深入,宏觀上採取了很多措施,政策環境已經比較健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相對而言,‘僵屍企業’的問題目前還比較突出。”劉戒驕表示,“僵屍企業”大多具有一定規模,有的面臨著人員安置問題,有的則有很沉重的債務負擔,“對這些‘僵屍企業’,一般政策可能難以奏效,下一步要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精準施策、各個擊破。”

  從方向上看,去産能將從以退為主轉向進退並重,從總量性的去産能轉向結構性的優産能。

  “退,就是要持續地退出一些不符合市場要求的落後産能;進,就是要提高那些生産工藝更先進,更符合轉型升級方向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産能。”劉戒驕認為,當前鋼鐵、煤炭等行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結構性矛盾,在低端産能過剩的同時高端供給又跟不上,甚至還需要進口,“進退並重,才能真正使産業結構更趨優化,也更加符合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立”,強化創新挺脊梁

  本報記者 王 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鏡 頭

  2017年12月31日,元旦假期第二天,成都康弘藥業集團的無菌自動化生産線上,歷經35天培養、純化等一系列複雜工序的眼科高端生物製劑康柏西普,經過灌裝、膠塞、鋁封、線上稱重、包裝等工序,放進恒溫箱,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別小看這些每瓶僅0.2克的注射劑,它可是我國第一個由世界衛生組織藥物命名委員會命名的創新藥物,更是中國醫藥工業史上第一個直接進入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Ⅲ期臨床研究的創新藥。

  “康柏西普的成功,離不開研發之初就明確的産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方向。”康弘藥業董事長柯尊洪説,生物制藥取得實驗室成功後還要連闖兩關——“高科技”的産業化和“高價值”的市場化。為此,康弘藥業不僅攻克了純化工藝、製劑活性溫度控制等難關,更引進了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和流程,順利完成臨床試驗。上市以來,康柏西普一舉打破了同類高價進口藥物的壟斷,中國市場佔有率迅速突破50%。

  展 望

  更加注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應用技術研究,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正是2018年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要以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為支點,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打造高效立體的開放型創新網路體系。”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指出,2018年,要加快建立系統化、體系化創新機制,分梯度、分門類、分階段推進國家資訊領域核心技術和設備跨越式發展;支援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整合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全工藝流程生産時間由傳統生産方式的48小時降至30小時,生産效率提升37.5%;員工總數比傳統生産模式下降62.45%,每人平均産值和工業增加值為行業的3倍……通過應用智慧製造系統,合肥萬力公司構建了一個顛覆傳統輪胎行業的“夢工廠”。“‘中國製造2025’給傳統重化製造業輸入了全新血液。”廣州萬力集團董事長付守傑説。萬力的成功轉型,是近年來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縱深推進的一個縮影。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數字化生産設備聯網率近40%,實現網路化協同的製造業企業超過30%,開展服務型製造的企業超過20%。

  “‘中國製造2025’近來在西方國家很熱,甚至被列為中國‘威脅’西方世界主導權的五大工程之首,這恰恰説明我們抓住了‘牛鼻子’。”苗圩説,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是2018年製造業領域的重要內容。

  為此,2018年,工信部將統籌推進“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實施。一是開展對已成立國家級創新中心的評估考核,並遴選3家左右條件成熟的省級中心升級為國家級中心。二是集中力量解決動力電池系統等50項左右關鍵瓶頸;啟動機器人關鍵部件、記憶體等重點産品、工藝示範應用。三是出臺促進新材料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力爭實現5—8類重點新材料的重大突破。四是開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關鍵系統部件示範應用;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加快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大型高端農機裝備、高端醫療裝備、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等重大裝備研製。此外,還將推動設立“中國製造2025”産業發展基金,高標準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抓緊謀劃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等。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中國製造正全面發力。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開始實施的“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計劃,累計已有5000余種産品實現了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2018年,針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工信部將在家電、化粧品、服裝家紡、傢具等重點行業,建設一批消費品工業個性化定制和創新示範服務平臺;在航空、汽車等領域完善品質管理體系,提升品牌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降”,轉型步伐更輕盈

  本報記者 趙展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鏡 頭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山東高密豪邁集團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從一個破産倒閉鄉鎮企業的機修車間發展到輪胎模具製造的業內翹楚,20多年來,豪邁集團實現了年均超過50%的高速增長。“如果説技術研發是我們企業持續高增長的引擎,那麼國家政策的扶持,尤其是各項降成本措施就是注入引擎的‘重油’。”董事長張恭運説。

  財務總監劉海濤給記者算了筆賬:2017年集團電費價格享受優惠300多萬元;模具産品退稅率由15%提至17%,多享退稅1000余萬元;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6920萬元,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稅收優惠1092萬元,固定資産加速折舊稅收優惠996萬元。“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地不僅讓企業節約了建設資金,加快資金的週轉和項目建設進度,更重要的是這筆資金可以更及時地投入技改,讓企業更快地轉型發展。”劉海濤説。

  除了這些能數出數來的真金白銀,降成本還體現在很多收益難以量化的環節。行政審批削減率達26.9%,審批提速30%以上,“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項清單第一批涉及34個部門538項……劉海濤介紹,這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有效減輕了實體企業的負擔。

  展 望

  “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2017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定下了2017年為企業降成本的指標。

  這些指標實現了嗎?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來對對賬。2017年上半年,國務院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多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5批政策措施提前部署了萬億降成本“大禮包”。而據財政部消息,2017年營改增試點政策、簡並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和涉企收費,全年為企業減負將超過1萬億元。對比年初制定的降成本指標,這一數字幾乎翻番了。

  市場主體感受如何?記者于2017年前往江蘇蘇州和無錫、湖北武漢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陽,對3省6市的100多家實體企業進行深入調查。企業反映,雖然成本高企仍是企業經營中的最大困難,但萬億政策大禮包的發放,讓企業“有感覺”。82%的受訪企業認為本屆政府多次簡政放權後,制度性交易成本正在下降。

  2018年,降成本又將啃哪些硬骨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降”字不動搖,“繼續降,不停步”成為各個相關部門2018年工作的關鍵詞。國家發改委加大力度管理經營服務性收費,于2017年12月27日公佈全國統一的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持續為經營服務性收費“瘦身”。從今年起,中央定價收費項目由13項減少至5項,減少62%,地方定價收費項目平均每省由25項減少至13項,減少48%。不僅繼續降,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降成本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項目減少的過程,也是摸清中央和地方定價的項目家底的過程,從此形成全國統一清晰的“一張網”,打破了“清單太多,企業仍然無所適從”等新問題。

  “重落實,防反彈”也是2018年降成本的重點工作。國家發改委表示,首先要不折不扣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措施,還要加大力度治理“紅頂仲介”和行業協會亂收費問題,防止違規收費、壟斷收費抬頭。財政部也表示,要健全收費基金項目動態管理機制和亂收費投訴舉報查處機制,防止收費項目反彈。

  “實現高品質發展,企業就要加快轉型升級,這是一個曲折緩慢的過程,希望降成本讓我們的轉型步子更輕盈一些。”不少實體企業這樣表達了他們的新年願望。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