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繼續平穩向前

2018-05-18 22:0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國家統計局發佈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呈現生産和需求穩中有升、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品質效益持續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新動能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在增強,未來經濟前景依然可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前四個月,我國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供需關係不斷改善,主要表現在:第一,産能利用率提升。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説明在低端無效供給減少的同時,先進産能正在有序釋放。第二,商品房庫存減少。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6687萬平方米,比3月末減少642萬平方米。第三,企業成本降低。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84.3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8元。第四,短板領域投資增加。1-4月,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農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5%、18.9%和10.8%,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3.5、11.9和3.8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企業效益提升,企業和政府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增強。1-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533億元,同比增長11.6%;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8%,比上年同期提高0.11個百分點,説明在減稅降費等政策的呵護下,企業成本持續下行,市場需求有所回暖。同期,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1%,與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基本相當。企業利潤增加的同時,微觀杠桿率也在下降。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6.4%,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企業預期不斷向好,市場信心增強。4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4%,連續21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上。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12.3%,為近年來高位,説明市場信心在增強。此外,1-4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9%,亦保持較快增長。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新動能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經濟更具活力。第一,新産業增勢良好。4月份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0.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8和3.3個百分點。1-4月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11.9%,裝備製造業增長9.2%,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第二,新主體日趨活躍。4月份新登記企業數量再創新高,日均新登記企業超過2萬戶。第三,新業態較快增長。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保持較快增長,1-4月全國網上零售額25792億元,同比增長32.4%,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第四,新産品廣受歡迎。4月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82.2%,整合電路增長14.3%,工業機器人增長35.4%。4月份,全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2萬輛,同比增長138.4%。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開放系列措施影響下,我國外貿總量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582億元,同比增長7.2%(上月為-2.5%),其中出口12705億元、增長3.7%,進口10877億元、增長11.6%,貿易順差收窄27%。可見,我國外貿呈現出口增速由降轉升、進口增速加快、貿易更加平衡的態勢。
  總體來説,4月份我國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應該看到,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在外部,逆全球化潮流有升溫趨勢。在內部,新舊動能的轉換仍需較長時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依舊嚴重,創新活力仍有待增強,高房價對消費需求的擠出效應值得高度警惕。以上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仍有賴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乃至改革開放的整體推進。我們相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正確指引,有改革開放40年打下的良好基礎,有“啃硬骨頭”的堅定決心和行動,我國經濟將不斷克服高品質發展征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作者張茂榮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