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城市“智”理:“前進一步”讓城市更有溫度

2021-04-16 13: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上海4月16日電(樊中華 鬱玫)“我們社區居委會有一個包括民警、城管執法人員在內的‘聯勤聯動工作室’,如有社區案件需要協助,我只需在聯勤聯動微平臺APP上發起“三會治理”會議,各職能部門的協同力量就會迅速到位,共同商議解決,”上海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牡丹第七居委黨組織書記舒徵一邊演示一邊笑著説,“他們現在都屬於我們社區治理的‘協同力量’。”

  在居委會“聯勤聯動微平臺”的螢幕上,社區治理體徵、案件處置進度、預警資訊等內容一目了然,數據變動間,繁瑣的社區治理井井有條。

  主動“前進一步”進社區

  “居村吹哨,職能部門報到”,是上海城市數字化“智”理中的一個典型場景。作為城市居民聚集生活的“細胞單元”,社區一直以來面臨著諸多治理難題:鄰里矛盾形式多樣、淵源難辨;彼此效倣的“破窗效應”高發;居民投訴處理流程冗長,情理上的“勸解”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事實上,大部分城市管理的投訴案件都來自小區居民,例如噪聲、油煙、群租、佔道經營、垃圾分類等等,因此服務好社區,就是在服務我們城市中的大多數人群,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浦東新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下稱“浦東城管執法局”)資訊指揮中心資訊科科長錢佳敏説。

  “這正是我們提出‘城管進社區’的初衷所在,”浦東城管執法局局長張立新説,“進社區”並不是要在居委會設立個辦公室,把制度挂在墻上,而是真正地通過數字化手段去解決社區裏的問題。

  因此,浦東城管執法局一方面派遣執法隊員“下沉”到社區工作,將其資訊和聯繫方式張貼在社區每一個樓道入口處。

  “由此居委會可以通過微平臺快速調動協作力量,居民也可更加直接地找到我們解決問題,減少了先投訴至12345熱線再流轉到城管平臺的時間,也節約了行政資源。”浦東城管執法局花木中隊副中隊長顧靜説。

  另一方面,浦東城管執法局在“浦東城管”APP和微信小程式上開發了“社區通”模組,面向全區居民開放,“一是給社區提供一個反映問題的渠道,二是督促執法隊員要去適應做好‘社工’的角色,”錢佳敏説,“社區問題有不少是鄰里矛盾,不能‘一刀切’地全部以執法形式去解決。”

  對舒徵來説,“城管進社區”讓社區秩序日益提升。“我們127弄有一起群租擾民的投訴,投訴的小姑娘是會計,需要良好的休息,隔壁群租的人從事餐飲行業,每天晚11:00下班,會有很多噪音。之前我們找房東多次,都沒有結果。‘城管進社區’後,分管執法隊員潘少峰協助我們一起為房東普法,明示違法後果,將群租案件順利解決,”舒徵説,“小姑娘看到我們感謝得不得了。”

  “城管‘前進一步’,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案件,將它處理在萌芽狀態。通常違法行為一開始不制止,就會引起更多效倣,導致事情發酵,再處理就需要動用更多的資源。”顧靜説。

  激活“神經末梢”的自治

  數字化讓城市管理精準到每一個“神經末梢”,同時激活了更多的“自治意識”。

  舒徵坦言,方便的反饋渠道和即時響應,讓具有法律意識的居民更加主動地去反應問題,主動維護小區秩序,共同參與小區建設。

  浦興中隊中隊長姜偉是一名從業27年的“老城管”,他的轄區以“社區連社區”、人口密度高著稱,“老社區和1700多家老舊的小店業態使群租、克隆車、佔道、油煙等問題不斷,一直以來都是管理難題,現在數字化轉型讓執法線上化、標準化、零接觸,可以利用後臺大數據、巡查車和固定探頭等採集分析違法事件,形成證據鏈,執法流程明顯加快。”

  姜偉注意到,數字化實現執法“全覆蓋”後,浦興街道的投訴案件量呈現出了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同時“街面秩序類案件現在已經大大減少,但如噪音、光污染、綠化等‘新投訴’開始增多,這説明基礎環境變好後,老百姓會自覺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願意去主動改變我們的城市。”

  更多的管理新思路“前進一步”而誕生,成為提升上海城市溫度的陣陣“暖風”。

  “以前我們為了宣傳經常把水果擺在店外,一不小心被城管執法人員看到了,就會來催促整改、罰款,雙方都不開心,現在我們知道有流動巡查車在時刻監督,收到一次警告短信,就會特別注意,城管隊員也會幫我們想其他的方式宣傳商品,避免跨門經營,”在川周公路開設果蔬店的邵嬌説,“這樣接觸多了,大家關係也挺好的。”

  “數字化提升了執法效率,節約了執法成本,我們可以更多地去做普法教育,告知老百姓違法的嚴重後果,對於真正有難處的執法對象,也有更多精力去幫他們想辦法解決。”老港中隊一線執法隊員談博説,數字化是執法工作的一個“倍增器”。

  他舉例一個經常違法佔道經營的流動小商販,“責令改正、簽承諾書等等方法都用了,但他總説是外地人,家庭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單純靠罰款是無法解決根本矛盾的,於是我們幫他聯繫了設置在菜市場旁邊的臨時疏導點,規定在特定時間可以設攤賣菜,一舉兩得解決了問題。”

  顧靜同樣認為,科技手段的運用帶來了執法思維的改變,以及與整個城市新發展相匹配的創新空間。

  “例如叮咚買菜、共用單車等新興行業的出現,會使我們不斷遇到新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定位頻發區域後,我們會規定在固定時間可以佔道進行貨品分揀,以固定探頭進行監督,這樣既考慮到行業特點、民生需求,也保證街道的整潔便利,”顧靜説,我們的責任是通過不斷創新,讓城市管理兼備效率與溫度。(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