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跨越360公里的網路直播課 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2021-04-16 09:21: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成都華西中學- 丹巴高中“成華班”三塊屏實時互動

  跨越360公里的直播課

  與其他班級的不同,成都華西中學高二(1)班的孩子們已經習慣了。

  教室前門上方附近懸挂著一個顯示屏,播放著丹巴高中“成華班”學生上課的實時畫面。

  某種意義上,他們算同班同學。儘管車程相距360多公里,需要6小時的時間穿過重山峻嶺和幽深峽谷。但他們卻“共用”著相同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

  他們已經共同上課一年多了。

  借由一套技術設備,讓兩個班級語音、畫面進行強交互,三塊螢幕全面實時呈現成都老師講課的畫面和板書,前端和遠端的師生之間可以隨時溝通,這是不同於一般網路直播課的“網路直播+互動”,在成都成華區對口幫扶丹巴縣“精準扶貧”背景下産生,目的是在教育上進行“造血式”援助。

  這種試驗性質的教學方式能否改變丹巴高中教育現狀,讓更多深山孩子實現他們的大學夢想,可能要到兩年以後的高考才能給出答案。但人們相信,星星之火最終是會燎原的。

  三塊屏的“誕生”

  甘孜州丹巴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四面峰巒疊嶂,峽谷幽深,與成都車程相距360多公里,卻像在另一片天地中。

  這裡唯一的高中——丹巴高中,新校區位於當地被稱為“神山”的墨爾多山腳下,小金川河從校外奔流而過,風景如畫。但讓人憂慮的是,該校高考錄取率,過“一本”分數線的學生少之又少。

  2019年8月底,楊歡和其他5名任課老師來到這裡,探訪他們的對口援建班級——丹巴高中“成華班”。未來三年,他們是丹巴高中“成華班”的老師,只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出現在教室的三塊螢幕裏面。

  這個特別的教室裏沒有黑板,只有三塊電子螢幕。從左至右,一直延伸到門口。墻面是黃色的隔音材料,前後都有攝像頭,看上去很“高端”。

  “我們給這種教育方式起了個名字,叫‘雙師制’。”成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説。丹巴高中“成華班”對應著華西中學楊歡擔任班主任的這個班級,丹巴成華班的孩子,每個科目擁有兩名老師,比起一般網路直播課裏遠端模糊的學生面孔,“成華班”可謂量身打造。

  他們希望可以改變丹巴高中教育面臨的現狀。

  2019年中考,縣裏600分以上有90多名學生,但唯一的高中沒能留下一人。孩子們選擇康定高中、瀘定高中、甘孜州中學,甚至到成都附近就讀。沒有優質的生源,就難有好的高考分數,也難有優秀的師資,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最初我們討論讓華西中學的老師過來支教三年,又提過讓丹巴一個班的孩子直接去華西中學。思來想去,最終確定了這種形式的網路課程。”成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説。

  “成華班”的到來,順理成章地在家長和學生心中燃起了新的期望。

  一年多實踐之路

  在未成為“成華班”老師之前,華西中學的老師們在課堂上只有40名學生,現在面臨的學生數量卻幾乎翻倍了。而且,即便丹巴高中“成華班”學生的成績已經是全校最好的了,但和華西中學的孩子們相比,差距還是很大。

  “可能需要一兩個月時間的磨合,才能找到雙方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曾經,他們這樣以為,但實際面臨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比如,突然停電。不管是他們那裏突然停電,還是我們這邊突然停電。課程就必須得停下來了。然後需要雙方老師立刻溝通接下去怎麼講。”楊歡説。

  除了停電這種突發事件,還有偶發性自然災害。2020年6月,丹巴縣半扇門鎮梅龍溝發生泥石流,阻斷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對下游區域形成威脅。丹巴高中800多名高中師生連夜轉移,直播課程停了很長時間。

  每天,任課老師們隨時都在一對一地對接班上的情況,交流的內容涉及作業佈置、學情分析、考試會議等方方面面。在這個班級,上課時老師們也不會將手機鈴聲調至靜音模式,因為在課堂上可能會有突發情況,當直播課被迫中斷時,需要和另一端的老師馬上溝通調整授課方式來完成教學。

  老師們有緊急事情,也很難請假或者換課。“正常情況下,一位老師需要請假,就會請其他老師來代課,但是由於其他老師不熟悉直播課這樣的教學系統,上課會不太適應。如果老師需要換課,就涉及到丹巴中學對應的老師也得換課,但難免他的課程安排與需要的換課時間有衝突。”楊歡説。作為一名班主任,他確實很感激任課老師的付出。

  新模式破浪前行

  兩個班級學生成績的巨大差距,最初讓楊歡覺得不可思議。

  “以我教的物理為例,班級平均分只有20到30分,前幾次考試從來沒有一位同學及格。”這位在華西中學任教6年的老師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

  摸著石頭過河,那就從最基本的開始教起。一年多來,一點一點地,在分數上還是有了變化。“漸漸地有人開始考及格了,越來越多的人能上到高分線。”從排名來看,丹巴高中成華班的第一名學生分數,按照華西中學的學生成績來看,從最開始的年級三百多名,現在能到年級兩百名左右了。

  “網路直播+互動”的教學新模式確實帶來了改變。

  “它肯定不是萬能的,但以前我們如果想給丹巴的學生答疑,幾乎無法做到實時溝通,而現在可以了。他能每天看到我,聽到我説話,有問題可以來問我。”楊歡説。

  這種新模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當地教育現狀,可能要等到高考以後答案才會揭曉。

  但無論如何,一扇通向更廣闊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了,它為山區的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性。

  “我以後想去浙江看看,我看書裏説西湖很美。”17歲的少女葉姆初是丹巴縣中路鄉唯一考入“成華班”的孩子,她家所在的地方,能看到山腳下的學校,從草叢裏抄近路,半小時腳程。門前種著玉米、辣椒、小麥,父母靠此營生,供她和哥哥讀書。

  事實上,她連省會城市成都都沒有去過。

  在丹巴,很多孩子都沒去過成都。好的師資意味著他們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多選擇,實現與父輩不一樣的人生。“成華班”的開設,為夢想的實現投下了一束光。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攝影 雷遠東 柴楓桔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