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妙手“育心” 專家吁家校醫聯動開設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

2021-04-16 09:21: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妙手“育心”,幫孩子解開“千千結”

  專家呼籲家校醫聯動開設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構建預防處理機制

  本報記者周暢、王菲菲、王瑩、趙葉蘋

  溺水的人,需要有人帶離困境。心裏有“石頭”的孩子,更需要有人真正傾聽並幫他們走出迷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部分校內心理諮詢形同虛設,家校互相“甩鍋”加劇學生“病恥感”,學生心理問題無法及時得到發現、幫助和治療。

  怎麼才能真正幫到那些脆弱的孩子?多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專家、醫生呼籲,提高家校醫聯動能力守護“心門”,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開展“育心”工程。

  “我們不是戲多”

  孩子的心理問題實際是社會和家庭問題的縮影。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物質滿足已經不能給新一代青少年帶來幸福感,他們的心理需求更加凸顯,但目前家長或者學校的基礎教育無法關照到每一個同學,加上“在學校教育和求職等競爭中脫穎而出才是成功”的觀念,使得大多數青少年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而在出現心理問題後,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的支援和幫助卻非常有限。一些抑鬱症患者坦言,生病後他們最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往往等來的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為什麼就你不行!”“你就是戲多!”有的家長對抑鬱症有偏見,往往孩子狀態很差了才會選擇就醫。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太谷中學校長康琳反映,一些家長不僅意識不到或不願意承認孩子有心理疾病,並反感老師説,直到發生極端情況,甚至耽誤治療干預時機。

  “這些孩子會感覺到很痛苦,但沒有人能幫他們。”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醫師鐘慧説。

  “很多孩子是會發出信號的。”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長林林説,作為父母,更應關注孩子的行為,這是在尋找情緒的出口,是無聲的信號。

  “落灰”的心理諮詢室

  心理諮詢室裏,沙盤是落灰的、門是上鎖的、諮詢老師大部分精力放在行政事務上……儘管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但多地教育工作者坦言,心理諮詢室難以真正起到疏導、鑒別的作用,很多學校的專職心理教師在做行政工作,沒起到實際作用。

  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教育局局長梁東喜表示,由於專業師資有限,很多學校的心理諮詢只能開展一些表層工作,並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往往要等到一些孩子異常表現十分明顯時才能被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捕捉到。

  而在林林、鐘慧等多名心理專家看來,學校的心理諮詢師還缺乏處理心理疾病的臨床經驗,如果沒有處理過重症患者,則難以真正有效鑒別需要幫助的孩子,在面對比較複雜、棘手的情況時,會難以應對。

  對於已被發現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有的也難以有效治療。梁東喜説,由於社會上心理諮詢服務良莠不齊,治療方式多樣,綜合醫院傾向於用藥物治療,一些私人門診使用諮詢和催眠療法等,還有些醫院存在過度用藥情況。

  一名心理專家表示,一些醫院或診所的診斷並不科學,她接觸的一個學生僅474秒就被診斷為多動症,過度醫療、標簽化,比抑鬱症本身更可怕。

  一名心理諮詢師表示,學校也會出於安全責任的壓力,對標簽化的學生有所抵觸,她曾接觸過一名學生在醫院復查指標恢復正常後,學校不敢接收其返校就讀,要求寫保證書、也不讓孩子在學校午休。

  “育心”工程不容忽視

  在強調體育、德育之外,多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專家、醫生呼籲,儘快加強“育心”工程建設。

  強化班主任、家長、心理諮詢師的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提高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及干預能力。海南省人民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康延海建議,從學校層面,定期給家長和老師尤其是班主任開設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課,讓老師和家長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反思自身的一些行為是否加劇了學生的心理負擔。

  同時,加強對學校心理諮詢師的培訓和督導,尤其是結合大量案例分析,讓心理諮詢師有真正辨別、處理問題的能力。由於班主任往往是與學生接觸最多、最了解學生變化的老師,基層建議單獨建立德育工作職稱評定序列,與工作量和責任相匹配,引導班主任開展更多對學生和家長的心理知識普及等活動。

  開設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通過教材和課程設計,給予學生正面積極的引導。海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吳九君等多名基層心理健康工作者建議,開設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並在其他課程教材中植入相關內容,幫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

  “給學生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就好比給他們打了一針心理‘疫苗’,這針心理‘疫苗’打得越早越好。”吳九君説,心理必修課可以告訴學生們,如何面對挫折,用心理學的方法教學生正面積極思考。

  引入第三方公益組織及專業力量,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預防處理機制,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專家建議將心理健康檢查列入學生每年常規檢查項目,建立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整合醫療機構與教育系統資源對學生進行綜合干預,降低學生“心病”的發生率。

  教育人士建議,應在學校、家長之間建立專業且相對中立的調解方,如可進一步發揮各區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心理熱線)職能,還有基層教育工作者建議,發揮社區、第三方公益組織的力量,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預防和危機處理機制,共同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