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化解“成長的煩惱”

時間:2015-11-01 10:41   來源:中國青年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一經發表,許多網友立即興奮起來。有人喜大普奔歡呼“二胎全面放開了”,有人興奮“生態建設寫進五年規劃,以後不用再受霧霾困擾了”,還有人對“十三五”規劃中將“精準扶貧”寫入其中備感欣慰,因為今後扶貧有望“扶在點子上,扶到根子上了”。

  其實,網友們歡呼的一切,都離不開公報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只有在這五大發展理念的帶動下,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才值得人民期待。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成就舉世矚目,它讓我們深切領悟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分量,但也更多“成長的煩惱”逐步顯現,並且提醒我們必須儘快解決好“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比如霧霾,比如人口紅利,比如城鄉差距,比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不同步發展……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人類不能只管自身的發展而不顧子孫後代的福祉,所以,必須可持續發展,才是一個得民心的發展。

  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這是中國在創造世界矚目發展成就的同時付出的代價,也暴露出了我們發展中面臨的瓶頸制約。可喜的是,它及時催生了中國人發展理念與方式的深刻轉變。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身處“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替之際的歷史新方位,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正是著眼于解決這些“成長中的煩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這五大理念深刻總結了中國實踐的寶貴經驗,充分體現了時代的新趨勢、新特點,核心和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具體説來,“創新發展”是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協調發展”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綠色發展”讓生態文明建設首入五年規劃,“開放發展”要求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共用發展”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一句話,這些著眼于未來謀劃全局的戰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發展理念,在我們憧憬的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

  全會明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可以預期,創新發展將成為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成為實現“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下全面科學發展的基本保障、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

  堅持協調發展,更是必不可少,它可以讓我們從上到下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至於公報將“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並且以大量篇幅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更是顯現出了黨中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也是回應民意的直接體現。

  在“開放”理念的指導下,未來五年中國將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併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國際組織提供必要的資金、人員、軟體和硬體等公共産品供給,在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上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公報明確提出的這個共用發展的理念,將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精神貫徹到底。

  總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提出得正逢其時。可以期待,我們的生活將在這些理念下越來越幸福,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産生的種種煩惱,也必能逐步消失。(台灣網網友:王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