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印記】外公那個年代和現在

2017-10-18 07: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外公生於解放前,成長在紅旗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還擔任過生産隊長。每次回外公家,外公就會拿著當年收集的糧票、布票告訴我,這是他們那個年代的命根子。那時候有錢不一定能買到東西,搭配著相關的“票”才能用,更何況那時也沒錢。改革開放後物質生産極大發展,買東西再也不使用“票”,外公的“票”們也就全都放在了抽屜裏。每次我們這些小輩前去拜訪,它們才有露面的機會。

  曾經跟外公一起“下館子”,他要掏現金時我告訴他已經付過了,“就是剛剛用手機掃一掃的時候”。他覺得很新奇,原來手機有這個功能。從那以後他就格外愛護自己的手機,幹農活時再也不把它隨手放在田坎邊。我告訴他,“現在還不能用,要開通網上銀行、手機支付才可以使用”。對於ATM都不會操作的外公來説,手機支付是一個很神奇但又“害怕玩不轉”的東西。

  如今在外,回家的機會漸漸少了,常常會通過網購買一些東西托媽媽帶給外公。他對於這些神奇的箱子很感興趣,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快就翻山越嶺來到老家並交到他手上。對外公來説,變化最大的就是城市發展。外公每天早起沿著公路逛縣城,城市美化和建設速度讓他感慨,“這十幾年的發展太快了,超過之前幾十年”。

  每次聽聞我坐火車,外公就想起八十年代送舅舅去重慶讀大學坐“悶罐車”,每次都提醒我一定要臥鋪、至少是硬座,我也不好意思説如今高鐵遍佈全國、“悶罐車”已經沒有。以前,但凡出遠門一次,就可以給村裏人講上很多年;如今出門頻率頻繁,外公他們那輩人講的東西已經落伍,變成了我們小輩每次出行的例行叮囑。

  當年外公左鄰右舍都住著親戚,大家也都住在土坯房裏。後來不少親戚賺了錢,大多搬離老家,到位置更好的地方建房、購買商品房。有著濃重家園情懷的外公不願搬離,也推倒土坯房建起了四層小樓。每次我問他,外公都説,“還是國家政策好啊,要不然我們一把老骨頭哪兒有今天”?

  外公現在仍然種著幾分地,我家吃的玉米、白菜也常常由外公供應,外公説現在什麼都發達了,但是菜還是自己種的好吃、也安全。村裏的開闊地上,常常能看到外公和當年同一生産隊的老兄弟抽煙、聊天。我遇到過幾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還是國家的政策好啊,幾百年的皇糧國稅現在不用繳了,每年還能領退耕還林補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樣子。(作者:李東海,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