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印記】2008年到2017年,我在大陸經歷了什麼

2017年10月12日 13:59:10來源:台灣網

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是2008年從臺灣到北京的,2011年去新加坡發展,2016年又回到北京。也許是因為中間在外國,所以對於大陸的各種改變看得特別明顯。

  首先我感受最明顯的就是創業潮。2008年時淘寶很火,於是有很多人搭這個風潮出來開店,但那時還算是“個體戶”。現在的創業潮可不一樣了,絕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各種資本投入和孵化,網路把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變成了創業的高速公路,新的商業模式一直在迭代,對想“搞事”的人來説真的是天堂。我就是2016年初被一個創業公司找回北京工作的。

  講到網路把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那一定要提微信。2008年那時還只有QQ、飛信啥的,現在飛信沒了,QQ也沒過去火了,但微信卻火得不象話。以前出門都要帶現金,我現在真的是不帶現金,只帶手機即可。微信也取代了傳統媒體,以前我是做雜誌的,2008年那時雜誌雖開始走下坡了,但還是不錯的行當,現在呢?誰還看雜誌?都在看微信公眾號,甚至微信公眾號也開始沒落了,為什麼?因為網上太多內容好看了,APP、今日頭條、知乎……太多了。這説明,大陸實在發展得太快了。

  説真的,大陸的發展已經到了臺灣人無法想像的地步了。在臺灣,大家很少聽廣播了,覺得是過氣的媒體,只有計程車司機會聽。但是,在大陸“線上fm”遍地開花,喜馬拉雅有四億用戶,荔枝有融資近十億。臺灣人完全無法理解,還覺得一定是因為大陸落後,所以才聽這種落後的媒體。他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大陸人有太多豐富的內容,已經看都看不過來,所以才要用聽的,來節省他們的時間,走在路上可以聽,做家務也可以聽,而且很多收聽的內容還要付費,收聽人也願意付費,這説明大陸已經有非常強的消費能力。這些都是臺灣人無法想像的。

  再説到共用單車,這也是我以前沒見識過的,甚至新加坡也沒有。臺北以前有政府提供的共用單車,但是不像大陸這麼普及和方便。大陸的共用經濟也是隨著網際網路起來的,活在大陸真的太方便了。講到方便還不能不提“外賣”,2008年時,我曾打算在北京賣臺灣奶茶,因為臺灣人都喜歡訂奶茶,邊工作邊喝,但那時大陸人並沒有這種習慣,所以我不敢開奶茶店,沒想到,現在到處都是外賣,不只是飲料,正餐也外賣,大家都懶得出去吃了。當然也有壞處,那就是外賣的包裝垃圾實在太多了,非常不環保。

  2008年那時,北京還沒有霧霾,但我2016年回到北京時就“變天”了,這也是發達之下的副作用吧,不過我相信很快就會變好的。除了好空氣,我還懷念北京當年的地鐵票價,以前可是“二元吃到飽”,現在可以就不行了。

  總之,這些年來,大陸實在變得太多,大部分都是越變越好了。身為在大陸的臺灣人,我很期待祖國變得更好,也非常為這些變化而感到驕傲。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