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印記】從“鄉愁”看兩岸三個階段的變化

2017年10月16日 08:38:10來源:台灣網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是詩人余光中在上世紀70年代寫下的著名詩篇《鄉愁》。那個時候,兩岸互不往來,鄉愁成了牽扯兩岸遊子與親人之間的牽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大陸開啟了臺灣同胞探親的政策,許多相隔半個多世紀的臺灣同胞開始陸續登陸。他們好奇,他們焦急,他們早已經翹首以盼。除了回到故鄉探親,還想看看大陸的發展情況。在那個時候,相信很多大陸有臺灣親戚的人都記得很清楚,臺灣那邊來了親戚,很多都是大包小包,有的扛著電視機,有的扛著錄音機,甚至有的還扛著一些舊衣服,他們回來探親,很多時候就像是一種“變相”的扶貧。

  隨著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也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登陸大陸,開始了臺商投資大陸的時代。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臺商投資大陸成為熱潮。大陸方面也對臺商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理念,大陸與臺灣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同時,臺商以及外商的大量投資也為大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臺商時代曾經創造過一些經濟圈,甚至還曾經在大陸創造過一些經濟名詞,比如著名的“三來一補”就是其中之一,廣東臺商經濟圈、蘇南臺商經濟圈等,不光讓大陸的就業受益,而且讓很多臺商從小企業發展成大企業。

  後來,隨著大陸不斷的累積經濟能量,隨著産業的不斷升級,特別是從2009年之後,大陸一些沿海地區開始了“騰籠換鳥”的政策,一些低端産業、低端製造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産業需要騰換地方,同時,也隨著工人工資的大幅提高和勞動保護法律的日趨嚴格,大量的臺商因為其固步自封的原因,經營活動範圍越來越逼仄,臺商的輝煌階段不再。

  在這個過程當中,隨著大陸産業升級的加快,需要大量的中高端人才,也因為臺灣方面在電子供應鏈等方面存在著的優勢,所以,開始有大量的臺灣幹部“西進”大陸,在一些電子企業擔任中高層職務,這也就是所謂的臺幹時代。

  但是,大陸的産業升級速度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速,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大陸方面不光是在軟體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也在手機硬體供應鏈方面逐步佔領全球市場的重要份額。在這個階段不管是臺灣的“兩兆一星”還是手機供應鏈,都受到大陸的全面追趕,有的甚至已經超過臺灣,大量擠佔臺灣的産業份額。曾經作為全球重要半導體供應基地的臺灣,也因此面臨著大陸和韓國的嚴酷競爭,而“兩兆一星”産業更是全面潰敗。臺灣勞工二十年不漲的薪資成為久為臺灣社會詬病的重要課題。不少臺灣年輕人試圖到大陸來尋找機會成為新的時代標誌,有媒體稱:臺勞時代終於到來了。

  從原先的臺商時代,到後來的臺幹,再到後來的臺勞。兩岸變化的太快,快得有些讓人目不暇接。大陸經歷的這三十多年,或許每個人都有著切身的感受,但如果從一個側面來觀察,可能這種感受會更加強烈一些。兩岸的“鄉愁”也不再是充滿惆悵的遙望,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或許就像是逆水行舟,沒有進步就意味著退步。(台灣網網友:向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