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分析:政治民主化後的臺灣治理為何失敗?

2018-01-08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日討論臺灣問題或兩岸關係,更多的是圍繞統“獨”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展開。如果我們就臺灣治理水準與治理效果觀察,可以發現,威權時代的臺灣,是治理成效與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民主政治之後,臺灣治理走向衰敗,臺灣經濟走向衰落,而且幾乎同步發展。我們當然不是肯定臺灣威權治理,不是要回到威權時代,而是要檢討民主政治化之後臺灣治理能力與成效何以走向衰敗。

  日前網上有一篇“20年來臺灣為何選不出有能力的領導人”文章,其實也是探討臺灣治理能力問題。這一命題並不完全準確,新世紀以來臺灣經歷了三位領導人,不談統“獨”,蔡英文最無能,治理能力最差。臺灣執政效果或治理成效不彰,不只是領導人個人能力問題,而是不成熟的“臺式民主政治”、統“獨”爭執、民粹主義氾濫、優秀人才反淘汰、法律僵化等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臺灣治理衰敗與臺灣走向衰落的時間,與臺灣政治民主化的時程基本一致,儘管無法將兩者劃上等號,但卻不能否認不成熟的或不健全的民主政治對治理成效的傷害與影響是確定的。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就是政爭政治,就是不同政黨為爭奪執政權展開的民主法治規則下的政治競爭。通常是在野黨,尤其是最大在野黨,以種種手段攻擊執政黨,不會配合執政黨政策,甚至阻撓執政黨的執政,常常形成政治僵局,嚴重影響執政或施政效率。這一點在臺灣尤為典型。

  民主政治也是一種選舉政治,每個符合條件與資格的選民都可成為候選人(這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還有諸多條件限制,如要繳保證金或政黨推薦、需要龐大的選舉經費等),理論上可以讓優秀人才或有能力者成為領導人。但在政治現實中,選舉政治並不是選擇真正實幹的管理者、治理者,而是選擇政治人物,選擇政治領袖,特別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名氣大,形象好,口才一流者,或因種種因素(制度設計等)而當選,瞬間變為政治家。於是民主政治下,演員、律師、學者、企業家等都可能成為領導人。他們能否有效治理,就要看他們個人有能力了,也就是取決天命了,能者就能有效治理,無能者就無法有效治理。就臺灣現任領導人蔡英文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優秀的、有治理能力的領導人,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與治理者,而是一個非常缺乏治理能力的領導人。她是一個不錯的學者(其實比她強的學者很多),只是因緣際會,步入政壇,即先有李登輝的賞識、後有陳水扁腐敗案重挫民進黨及黨內鬥爭,讓蔡意外成為當時背景下民進黨的最佳政治選擇,蔡開始逐步走上政治舞臺,成為今日臺灣領導人。但從她當政後的人事安排、政務處理、決策過程、語言表達與執政效果等觀察,完全看不出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或領導人,除了大權獨攬、一意專行、講話老出錯外,在處理兩岸問題、國際問題以及政治改革、經濟社會改革等方面,沒有展現出一個領導人應有的判斷力與處事能力。蔡上臺執政不到兩年,社會矛盾激化,政治鬥爭加劇,兩岸僵持,經濟雖因國際經濟景氣與外部拉動好轉卻未能改善民生,執政面臨的問題更多,挑戰更大,前景更混沌茫然(2017年臺灣年度代表字是“茫”),民眾依舊無感,對蔡英文表達了更大的失望。這就是蔡英文治理的失敗。如果我們從另一角度思考,是否會得出一個結論:蔡英文上臺執政不完全是壞事(當然搞“臺獨”是最大壞事),反而是好事,加深島內政治對立,增大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發展,加速臺灣衰落。可以説,臺灣治理的衰敗與整個西方民主政治發展失能、衰敗是一致的。許多國際知名學者開始反思西方民主政治的缺陷,但尚未找到出路。同樣,在臺灣也找不到出路。

  臺灣政治民主化發展受到島內分離主義影響,與統“獨”交織在一起,即統“獨”問題成為影響臺灣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關鍵性原因。這裡用“統獨”概念只是一個普遍性的習慣説法,其實並不準確。臺灣民主政治化之後,島內政治發展的最大挑戰是分離主義興起與高漲,統一力量的衰落,一個中國原則的被破壞,因此,應當説是“臺獨”分裂主義或分離主義問題。有了統“獨”問題,不同政治陣營的最大理想與目標發生了分歧,甚至呈現不同的發展方向,必然會影響到執政政策導向與政策選擇,決策高度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如此以來,臺灣從有效治理轉為無效治理。尤其是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在政治思維與決策問題上高度政治化,一切以是否愛臺灣為準,以綠營標準為準。最典型的就是,大陸對臺灣經濟發展最為關鍵與重要,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的進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最大的投資市場、最大的客源市場,如果有積極、理性的兩岸政策,視大陸為機會而不是威脅,積極發展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但蔡英文卻提出“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要告別與大陸的市場關係或經濟關係,於是上臺執政後未能積極出臺與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政策,反而採取更多限制性政策,尤其是全面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新南向政策之中。這樣高度政治化的思維如何能夠有效治理臺灣?又如何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如何能夠改善民生?假如沒有“臺獨”分離主義問題,沒有政治化的思考,臺灣將是應一個和諧、充滿朝氣、欣欣向榮的社會,會將更多資源與精力投入建設與發展中去,而不是虛耗在沒有結局的統“獨”之爭與意識形態之中。

  民粹主義氾濫則成為臺灣治理衰退的另一主因。民粹主義氾濫不只在臺灣存在,已成為新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臺灣民粹主義則更為嚴重,氾濫至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政治正確,愛臺灣至上,公平正義至上,成為最高社會價值與標準。

  在民粹主義浪潮下,臺灣政治人物將民意吹上了天,將民意(實際上是選擇性的民調結果而已)視為一切決策與行為指南。民意本來是觀察社會現象與民情變化一個重要指標,不是執政依據,不是治理的依據,依法執政、努力改革進取,才是正確之道,但在臺灣將民意或民調無限上剛,無限擴大,時時刻刻講民意,根本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特別是,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有民意調查,以反映民意現狀與變化態勢,美國蓋洛夫調查更是全球知名的民意調查公司,但臺灣民意調查公司或機構公司之多、密度之高,全球少見,而且有許多民調機構有政治背景,有藍綠與中立之分。

  什麼事情都要訴諸民意,臺灣幾乎沒有一個政治人物不以民意為藉口。甚至對非常專業的議題,也要普通民眾表達是否了解。如兩岸簽署的ECFA,本身是一個專業性的經濟協議,是一種區域經濟合作的普遍趨勢,其具體內容是非常專業與複雜的,許多非經濟學專業的學者也不一定了解,但在臺灣老是以民調為依據説明多數民眾不了解ECFA,似乎要每一個普通人都成為全領域的專家。如果民眾都要了解非常專業性的議題,還要專家幹什麼?還要民意代表幹什麼?同樣在中學課綱改革問題上,也是非常專業的問題,需要相關領域的教育專家研究、審議,但民進黨當局在民粹主義思潮下或為爭取青年人支援的政治考慮下,竟然讓中學生參與審議還沒學還不懂的問題,這是典型的民粹主義操作。受民粹主義泛藍影響,近年在臺灣還出現“公民不服從運動”,青年抗議運動一度持續高漲。這一運動是對法律與社會秩序破壞,嚴重影響了政治治理與社會治理。

  民粹主義氾濫還造成臺灣政治體制的人才反淘汰。今日臺灣政壇是行政部門管理精英的祭壇。優秀人才,有治理能力的人才,進入行政體制內服務,發揮專長,強化治理,是非常好的選擇。在臺灣儘管有很多優秀人才,尤其是優秀技術與管理人才,但更多的不是進入政治管理部門,而是進入企業界發展,影響了優秀人才進入體制內部。原因之一是,在體制內部,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或意外事件的牽連,或為保護上層,就得辭職下臺,造成臺灣主要行政官員頻繁更換,這讓許多優秀管理人才視體制內服務為畏途,不願進入。加上臺灣藍綠輪流執政,造成許多部門官員大更換,無法培養長期能夠熟悉業務的優秀官員,臺灣要實現有效治理、高效能治理,就變得非常困難。可以説,治理成為臺灣當今與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作者:王建民、吳曉芳,王建民係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名譽院長;吳曉芳係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