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吳為: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及新態勢

2017-11-29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命運前途息息相關的密切聯繫,強調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在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大陸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一貫的,將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此,促進和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成為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轉折,邁向和平發展道路,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迅速展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雙向、直接交流的規模擴大,領域延伸,層次增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惠及廣大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同胞。在實現初期的交流合作需求後,雙方希望進一步深化發展的訴求增高,因此,在維持雙方交流合作規模、領域、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成為新階段的重要方向和目標。所謂融合發展,就是更強調交流合作的目的,要緊緊圍繞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兩岸命運體的共同認知,也就是把握住兩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增進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以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為導向。

  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倡導“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了兩岸同胞無論在血脈和精神、還是在歷史和文化淵源上都是骨肉天親,在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兩岸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更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如何堅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讓更多臺灣同胞了解和理解祖國大陸同胞的感受和心理,就需要通過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這一重要途徑,繼續創造條件,擴大同胞直接交往,促進兩岸各界交流,提升兩岸同胞真誠相助、互惠互利、共用機遇、共擔榮辱的深厚情感。如果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的規模、層次、領域縮限減少,勢必會影響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及和平穩定的現狀,使兩岸關係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成果付之東流。如果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難以朝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方向邁進,交流合作的成果將可能只限于經濟物質層面,難以導向化解同胞心結、促進和平統一的根本目標。

  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化解分歧、破解兩岸難題的必由之路。由於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化交往停擺,兩岸關係發展陷入低谷,臺灣民眾切身利益受到損害。“臺獨”分裂勢力趁機作亂,破壞兩岸關係的動作頻頻,臺海和平穩定局勢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島內民眾渴望和平穩定的心情和期待同步增高。面對這樣複雜矛盾的局勢,祖國大陸既要堅定反對“臺獨”,同時又強調要增進兩岸同胞感情,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途徑。只有繼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才能在當前嚴峻形勢下繼續保持同臺灣同胞的良好聯繫和感情,否則將會加速過去8年積累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流失。如果不能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只會讓臺灣同胞被島內“臺獨”勢力及相關輿論誤導、分化,致使臺灣同胞難以正確了解、認識祖國大陸的對臺政策和主張,加大對祖國大陸發展的誤解。因此,繼續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有助於擴大祖國大陸對臺灣的正面影響力,為兩岸化解分歧保留渠道、增加機會,進而為破解兩岸難題創造積極條件。

  在兩岸關係局勢日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臺灣民眾更加關心兩岸社會交流合作是否會受衝擊,對交流合作的前景憂慮增大。對此,祖國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繼續創造條件,擴大兩岸同胞直接交往,促進兩岸各界交流。從目前發展形勢看,兩岸社會交流總體保持穩定熱絡,並凸顯以下一些積極因素。

  一是以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增強命運共同體認知為導向。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開創和平發展道路,兩岸社會交流顯著增多,各領域交流和人員往來密集頻繁,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了解和認知。但是在交往過程中,臺灣民眾也顯露了對祖國大陸的錯誤認識及一些抗拒心理。諸如“大陸民眾買不起茶葉蛋”“在大陸基本找不到公共衛生間”“大陸産品都是假冒偽劣”等不實傳言四起,影響了雙方的情感增進。對此,兩岸各界尤其是祖國大陸積極思考如何提升兩岸社會交流效果,在新形勢下兩岸社會交流努力目標和方向是以心相交,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及國家認同,化解誤會及分歧,增進雙方情感,也就是要進一步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關鍵就在“融合”二字。在實際互動過程中,兩岸各界交流也更突出這些要素,比如舉辦海峽兩岸江夏文化交流活動、兩岸書法藝術交流會、以“兩岸情、一家親”為主題邀請臺灣春之聲管弦樂團到祖國大陸參訪等,都將增進兩岸的共同文化、風俗習慣認同等作為主旨,推動兩岸同胞實現潛移默化的交融。

  二是民間、基層交流逐步成為兩岸社會交流主旋律。由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單方面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導致兩岸制度化交往機制停擺,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都受到衝擊和影響。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兩岸基層、民間交流的頻率與深度反而逐步增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藍營8縣市負責人應邀到祖國大陸推動陸客赴臺旅遊、農漁業合作等,以增進臺灣基層百姓福祉。另外像臺灣澎湖基層幹部、花蓮縣參訪團及多縣市村里長組團到祖國大陸交流等都絡繹不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氛圍,主要是祖國大陸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促進兩岸基層、民間交流發展,同時臺灣社會及民眾對兩岸交流的需求一直旺盛,希望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圍,在臺灣當局阻撓、破壞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情況下,臺灣基層民眾自發與祖國大陸展開交流的越來越多。島內輿論認為,兩岸基層、民間交流源於兩岸天然的人文親近感與歷史血脈連接,並不是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強行阻遏的。

  三是青年交流成為兩岸社會交流新亮點和新動力。青年一代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讓更多兩岸青年增進了解和認識,讓更多臺灣青年了解祖國大陸的發展和變化,有助於化解兩岸分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今年以來,兩岸青年交流互動明顯擴大,祖國大陸增設了多個兩岸青年交流基地,兩岸少兒美術展、兩岸親子遊活動、兩岸青年中醫藥傳統文化研習營等活動熱絡不絕,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到祖國大陸學習、發展,增進了兩岸青年一代的情感交流,也使更多兩岸青年在共同發展中成為好夥伴、好朋友,進而為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添磚加瓦,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動力。值得指出的是,兩岸青年交流的年齡範圍逐漸擴大,已經從過去以大學生和青年就業者為主的群體,逐步擴大到青少年、中小學生,並且青年交流領域越來越廣,不再限于普通的參訪、旅遊,而朝臺灣青年在祖國大陸就業創業、紮根生活的面向發展,這都有利於臺灣青年加深對祖國大陸的認知。

  四是閩臺各領域交流成為兩岸社會交流突出方向。福建作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省份,無論從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乃至血緣、飲食、宗教傳統等都與臺灣存在天然的親近,兩地語言相通,人文相近,血脈相連,為交流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氛圍。一直以來,福建都是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在當前複雜形勢下,福建更加扮演著重要的兩岸交流合作角色。特別是在臺灣當局試圖切割、削弱兩岸交流互動情況下,臺灣民眾與祖國大陸其他地方的交流最易受到影響,但福建由於地理相近等關係,始終是與臺灣民眾來往互動最集中的地方。從今年的情況看,閩臺間各領域交流較之過去不斷擴大加深,例如開漳聖王文化交流會、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民俗文化交流活動、首屆閩臺兩岸出入境衛生檢疫合作交流等均在福建舉行,吸引了更多臺灣民眾到福建參與。應該説,增進閩臺交流,充分發揮閩臺間特殊的地域、情感聯繫,有助於讓臺灣民眾了解、接受祖國大陸的新變化和新發展,相比其他地方與臺灣的社會交流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的來説,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兩岸各界均應抓住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積極因素,發揮能動性,不斷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與人員往來,進一步實現融合發展,為兩岸和平統一累積和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作者:吳為)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