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解讀十八大以來兩岸關係的新態勢和新成果

2017-11-28 20: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積極主動開展對臺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兩岸交流特別是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堅決遏制“臺獨”維持了兩岸和平穩定,島內民意也浮現出積極變化,這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態勢

  十八大以來,大陸繼續保持了繁榮穩定,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GDP從54萬億增長到80萬億,穩居世界第二。科技水準顯著提高,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軍事和國防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武器裝備和作戰體系有了重大提升。同時,大陸的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方案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相對於臺灣,大陸已經佔據壓倒性優勢。2016年臺灣經濟總量為3.34萬億,僅為大陸4%左右,在各省中排名第6位。而大陸依然是臺灣最大交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對大陸依賴日益加深。同時,大陸在軍事科技方面也取得長足進步,進一步增強了反對外部勢力“介入”臺海的能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隨著5年來大陸的不斷崛起,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結構性變化,兩岸關係呈現出一種全新態勢。自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開啟交流以來,大陸對臺灣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十八大以來,大陸採取一系列正確措施,積極主動作為,特別針對兩岸關係中的各種問題精準發力,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兩岸交流不斷取得新突破

  大陸一以貫之地推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並願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進一步促進了兩岸水乳交融之勢。2012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大陸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把兩岸交流做深、做細、做實。修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為臺灣同胞投資興業創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環境,並成立了兩岸企業家峰會這一高端平臺。對臺灣居民往來大陸免除簽注手續並實行卡式臺胞證,積極推動兩岸基層交流,特別是加強與島內青年群體互動。在大陸的不斷推動下,兩岸交流保持了良好的勢頭,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兩岸累計貿易額達到8512.3億美元,兩岸人員往來達到4096.7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的深入發展,必然要觸及到兩岸深層次的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就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大陸在一個中國框架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臺當局的互動,推動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

  2014年2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會面,這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國臺辦和陸委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了常態化的溝通協商機制,進一步推動兩岸交往的制度化和機制化。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推動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特別是“習馬會”的舉行,對開展兩岸政治對話作出了寶貴探索,是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的重大步驟,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遏制“臺獨”勢力維護臺海和平

  “臺獨”勢力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大陸一直對此保持高度警惕。針對民進黨2016年重新上臺,大陸強力採取一系列的應變措施,對“臺獨”勢力形成了強大的震懾,有力維持了臺海和平穩定。

  大陸強力反對和遏制“臺獨”。由於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了兩岸溝通和商談機制的中止。同時,在國際社會加大力度維護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在美洲的重要據點巴拿馬更是突襲式與臺“斷交”,對“臺獨”勢力形成沉重打擊。

  “臺獨”當局不敢輕舉妄動。蔡英文是理念型的頑固“臺獨”分子,但也不得不擺出“柔性姿態”,在就職演説中宣稱依循“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處理兩岸事務。民進黨雖然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權,但在“法理臺獨”問題上始終不敢突破大陸的紅線和底線。民進黨通過修改“公投法”的初審,但又長期進行擱置,蔡英文喊出“憲改”口號,但又僅限于內部事務。

  引導臺灣民意發生積極變化

  當前,島內民眾在心理上對大陸的疏離是一個突出問題。對此,大陸提出了“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等具有感召力的理念,不斷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長期過程,現在已經初見成效。

  島內民眾政治認同發生明顯變化。根據臺灣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顯示,島內“臺灣人”認同從2014年的處於頂峰時期的60.6%,降為2017的56%,而中國人和“臺灣人”雙重認同從2014年的最低點32.5%上升為現在的36.6%。《聯合報》近期調查則顯示,島內主張“急獨”和“緩獨”的比例降為24%,是2010年以來歷次調查最低。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逆轉,49%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有40%民眾表示願意赴大陸就業,有38%的家長願意讓孩子來大陸讀書,都創8年來新高。雖然當前民進黨上臺執政,島內民意反而朝著“棄獨就我”的方向發展。

  島內“反獨促統”的聲音增大。以王炳忠、侯漢庭等為代表的青年人一直為兩岸統一大聲疾呼,今年2月臺商林德旺在臺南成立“臺灣人民共産黨”,此後以年輕人為主、以統一為目標的臺灣民生黨宣告成立,而建商魏明仁在彰化升旗五星紅旗更引發島內轟動。在“臺獨”話語霸權的籠罩之下,臺灣“反獨促統”的聲音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發強烈和壯大。

  面對島內社情民意的重大變化,大陸秉持最大的真誠和善意,耐心細緻、抽絲剝繭地化解隔閡,使得島內民意發生了積極變化,為兩岸和平統一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作者:胡本良,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