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先才: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論述的理念與實踐意涵

2017-09-25 07: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了對臺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對臺工作邁上新臺階,引領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提出了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概念。這是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對臺論述的最新發展,其意涵相當重大。

  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發表看法。他表示,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是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在對臺大政方針中首次提出“融合發展”這個概念。此後,習近平在不少場合再次提及兩岸融合發展的理念。兩岸融合發展概念的提出,不僅表明中國大陸領導人對臺灣問題的認知相當深刻,而且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有相當程度的洞察力與自信力。

  一、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論述的理論意涵

  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僵局的特殊時期,習近平的融合發展論述對於未來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極強的現實意義。其目的就是要破解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現實困境,使兩岸關係能夠始終沿著和平統一的正確軌道前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融合發展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涵值得重視:

  首先,融合發展論述是十八大以來對臺思想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對臺思想論述,諸如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共圓中國夢等。而2016年以來,隨著臺灣地區政局出現的重大變化,針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最近情況,他又提出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新論述。

  其次,融合發展論述是和平統一理論的重大突破與創新。

  融合發展論述是和平統一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突破與創新。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大陸領導人對國家統一路徑的認識更為深化,是和平統一理論體系建構臻于成熟完善的重要體現,它明確了兩岸要在融合中謀求統一的歷史目標。從這個意義來看,融合發展未來將成為檢驗兩岸關係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中國大陸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臺工作開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再次,融合發展論述是大陸掌控臺灣問題主動權的體現。

  融合發展論述是中國大陸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脈絡和解決臺灣問題主動權的重要體現。它強調大陸要積極主動承擔起推進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的主導責任。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那樣,“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這不但體現了中國大陸在面對臺灣問題時的高度自信,而且也表示大陸將和平統一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第四,融合發展是把臺灣問題解決提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

  融合發展是把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納入到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新理念中來,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它彰顯的是大陸領導人面在處理臺灣問題時認識論上的重要突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本身就是發展的理念,它也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理念。這對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五大發展理念對於臺灣問題的解決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習近平同志把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根植于發展之中,透過兩岸發展來解決臺灣問題的思路非常明確。以發展的眼光和思路促進和平統一,這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動力。

  第五,融合發展論述是對過去對臺政策的某種反思與提升。

  融合發展論述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對兩岸社會層面融合的高度重視。它彌補了過去單純經濟合作的利益交換模式之缺失,強調透過兩岸社會的全面融合,來幫助臺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甚至兩岸統一的態度朝正面認知的方向邁進。融合發展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求同化異的包容與互相了解,磨合融匯的全新過程。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兩岸民間的無素相互交織、相互磨合、相互融合。

  二、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的實踐意涵

  兩岸關係融合發展論述對於中國大陸推進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具有重要的實踐意涵。

  不可否認,當前對於中國大陸而言,臺灣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如何突破臺灣民眾對大陸認同較低的困境。而融合發展論述至少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思路和可能的路徑。

  融合發展從表面上看似是經濟層面的作為,似乎還是注重兩岸物質和利益的結合與連接,但它用社會融合發展來彌補經濟融合發展的功能缺陷,強化兩岸在精神層面與心理層面的心靈契合,彰顯在融合中謀求國家的最終統一。因此,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背後已彰顯有兩岸未來的互動將是全面性的融合發展之導向,而這對於解決臺灣問題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涵。

  當前臺灣內部自身面臨諸多的困境,諸如經濟發展長期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尤其是其內部的治理模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長期藍綠政治結構的固化與情緒性內耗下,臺灣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結構等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臺灣內部的長期沉悶不堪也是近年來臺灣地區不斷爆發社會運動的重要誘因所在。相對而言,中國大陸近30年的快速發展,大陸成功的治理模式不僅在國際社會樹立起典範的價值,更是為臺灣未來走出困境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在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必然有助於海峽兩岸的良性互動。

  就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而言,兩岸融合發展論述在對臺工作的實際面向上,大致可以發揮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正面效應:

  經濟層面上,融合發展論述重在彰顯兩岸之間的整合、合作、和平與發展等意涵,有助於為兩岸謀得合作雙贏之局面。而這種合作雙贏與過去倡導的兩岸雙贏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一些差異。其面向不僅有兩岸的精英階層,而且也包括兩岸基層民眾及青年群體,突顯兩岸在融合發展中能夠更加重視公平公正、機會均等等問題。而融合發展對於臺灣的積極意義在於,它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被大陸吸走掏空之顧慮情緒,而且隨著中國的極大發展,大陸也可以為臺灣經濟振作提供更多機會與市場。

  政治層面上,融合發展在現實兩岸關係中當然有其政治層面的實踐意涵。一則是臺灣不少民眾已經對臺灣現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很大的失望不滿情緒,從李登輝以來,臺灣一直在走政治思維挂帥,意識形態優先之路,這導致內部政治紛爭不斷,無人用心關注經濟民生問題,長年積累下來的後果就是導致臺灣經濟不振,年輕人看不到發展前景的窘境。二則是由於兩岸長時期的嚴重對立,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政治治理模式缺乏基本的了解,出現了不少偏見。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離不開融合發展的功能發揮。兩岸在融合發展進程中,當然可以給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更廣闊的政治視野,包括對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産黨政黨制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逐步削除誤解,推進臺灣民眾對大陸政治制度及政治治理模式的欣賞與認同。

  社會層面上,兩岸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社會的連接。由於歷史與現實因素使然,臺灣社會對兩岸走向統一的的焦慮與不安情緒長期存在。融合發展論述則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可以為降低臺灣社會的顧慮,增強臺灣民眾對中國認同等面向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給予臺灣民眾完全的居民待遇,以及為臺灣青年提供更為充分的創業、就業環境,從而化解臺灣年輕人對未來發展的一些焦慮情緒。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當然就會彰顯出強勁的社會意涵。

  心理層面上,兩岸融合發展當然有望産生積極的兩岸心理效應。儘管當前臺灣社會在心理上對兩岸未來走向統一有某種排斥感,但這並不表示海峽兩岸之間的心理情結永久存在,無法排除。事實上,兩岸由排斥到接受的心理變化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趨向,只是這個過程比較漫長,需要時間和過程去連接。而兩岸的融合發展,透過兩岸之間大量的人、事、物等元素之流動、整合,逐漸化解心理的癥結,從而拉近兩岸雙方的心理距離,實現最終的心靈契合,從而使兩岸在心理情緒上由排斥到不排斥,最終到相互擁抱。(作者:陳先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社會平臺執行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政治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