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鐘厚濤:以兩岸融合式發展開創兩岸關係發展新格局

2017-10-17 08: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既是中國大陸在目前兩岸關係出現新形勢與新變化下為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提出的新主張,也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落實國家統一的新思路。未來兩岸應該牢牢把握住融合式發展這一主線,推動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無縫對接,真正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的兩岸關係發展新常態。當兩岸實現全方位融合時,兩岸和平統一也將指日可待。

  破解蔡當局意識形態迷思,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

  作為李登輝“兩國論”的幕後操盤手和陳水扁“一邊一國論”的忠實踐行者,蔡英文在意識形態上一直冥頑不化,始終唸唸不忘“臺獨”理念。近年來民進黨內多次出現要求“凍結臺獨黨綱”的強烈呼聲,但蔡英文始終視而不見,不願正面回應。2016年5月蔡英文上臺後,無論是民進黨內部還是整個島內民眾,都希望蔡英文能以民眾福祉為旨歸,放下自己的意識形態成見,早日拋棄“臺獨黨綱”、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中原則”。但蔡英文始終不為所動,繼續一意孤行,既不願放棄“臺獨黨綱”,更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而是想以空洞無物的“維持現狀”説來糊弄民眾,企圖可以矇混過關。

  蔡英文這種頑固的意識形態立場,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使得兩岸官方交流被迫停擺,之前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良好勢頭自然也難以為繼。面對著兩岸關係出現的新形勢與新變化,大陸一方面堅守底線,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毫不動搖,另一方面則是釋放善意,與時俱進地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與新舉措,大力推進兩岸民間的各項交流與合作,吸引更多的臺灣民眾到大陸旅遊、投資、學習和就業,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也就應運而生。

  在兩岸融合式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兩岸各項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2016年臺灣民眾來大陸旅遊觀光的人數為57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4.2%。2017年1到5月,臺商對大陸投資案件數量為253件,較2016年同期增加99.2%。相關數據可以説明,兩岸經貿往來和人員交流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無論蔡當局進行怎樣的橫加阻撓,兩岸交流的勢頭都不可能完全被扭轉。目前兩岸民間交流已經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蔡當局若再繼續逆流而動,終將被民眾所唾棄。

  全面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形塑兩岸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在臺灣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兩岸一家親”即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明確提出“希望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2017年6月18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出席第九屆海峽論壇開幕式時,圍繞“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論壇主題,系統闡述了五點意見,其中第一點就是“深化融合發展,需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由此可見,兩岸融合式發展與“兩岸一家親”理念是息息相關的,兩岸融合式發展需要以“兩岸一家親”理念為指導,只有如此,才能夠漸行漸近,確保融合式發展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同時“兩岸一家親”理念也需要在兩岸融合式發展中得到落實,只有如此,才能夠將理論真正地貫徹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完善、創新與發展。

  為了全面推動兩岸融合式發展,切實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中國大陸始終秉承最大的善意,踐行最誠摯的行動,只要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情,只要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情,都會盡最大努力去辦好。兩岸本來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在兩岸融合式發展的推動下,兩岸民眾之間將會更加水乳交融、休戚與共,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既然是兩岸是命運共同體,當兩岸面臨共同的挑戰與困難時,自然就會共命運、同擔當,共同發出正義的吶喊;既然兩岸是命運共同體,自然就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目標而砥礪前行。

  由兩岸融合發展邁向國家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岸融合式發展的理念並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完成的,而是隨著兩岸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完善的。中國大陸最初關於兩岸融合式發展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經貿領域。2014年5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宋楚瑜一行時指出,“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此後,推動兩岸經濟融合成為大陸對臺工作的重要思路之一,在“十三五規劃”第55章涉臺部分第一節的標題就是“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但2016年隨著民進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中捲土重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遭遇到了嚴峻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維護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就成為考驗兩岸各界有識之士的一道難題。在此情勢下,中國大陸果斷深化思路,將推動兩岸經濟融合調整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再度強調要“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指出“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由推進兩岸經濟融合到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看似只有兩個字的差別,但其背後的意義卻極其深遠,標誌著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心出現顯著變化,那就是不僅要推動兩岸經濟連接,更要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夠進一步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才能夠確保無論島內政局如何風雲變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舟依然可以乘風破浪、穩步前行。

  隨著兩岸融合式發展的不斷深化,它將産生重要的外溢效應,將會有效地減少兩岸民眾的心靈隔閡,加速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為最終的兩岸和平統一創造良好的前期條件。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未來兩岸應該在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願景而努力。(鐘厚濤,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