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逸舟:大陸對臺政策須理解的幾個基本概念

2017-09-11 08: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李逸舟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與體會》。作者認為:“自鄧小平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以來,中共歷屆領導集體在如何實現和平統一的問題上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至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標誌著和平統一理論建構合龍,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呈現出明晰的統一路線圖。從基本脈絡看,其中有若干重要概念需要人們進一步深入領會思考,以期把握精神實質,推動兩岸關係向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文章內容如下:

  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2014年11月2日,習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綜合實驗區時提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這是習近平最初公開使用“融合發展”概念。至2016年3月“兩會”期間,他在參加上海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命題:“我們將繼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同年11月,他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提出六點意見,其中第三點專論“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至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表述也由以前的“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階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兩岸關係以和平發展為主題,是中共長期實踐探索的結論。在對臺工作以統一為既定目標下,和平發展本身蘊含了在各領域長期交流合作中逐步接近、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意涵,比如較早已經使用了“經濟融合”的概念。所以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堅持造福兩岸同胞的政策舉措,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則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體現了新形勢下與時俱進的思想理論創新。首先,“融合”更明確地體現了統一的目標指向,消除外界對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脫節的歧義與擔心;而“發展”則表明融合仍將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堅持了統一階段論、過程論的實事求是思想。其次,在以往“經濟融合”基礎上,範圍擴大到了社會各領域,極大地拓展了和平發展內涵,同時無疑將涉及到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生活理念等極為廣泛豐富、以往也較為敏感的範疇。這是中共對臺思維的再一次思想解放,體現出在融合發展中化異趨同的信心,也體現出對自己更充分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上世紀中共確立和平統一方針時,海內外即有贊成統一的人士和學者提出兩岸融合的意見。筆者自參與對臺研究不久,認定兩岸最終需要走融合統一的道路,並堅持不懈反覆建議。至2000年一篇系統論述兩岸關係的參考文章中,筆者作了集中、明確的闡述:“入世(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對臺工作已經具備再一次戰略調整的基礎,使我們可以把兩岸關係推進到一個經濟文化全面融合的新的發展階段,全方位地爭取和吸引臺灣人心,最終走向統一”;“可以積極面對經濟、政治和整個社會發展問題上的優劣競比,通過對兩岸長期僵持的一些政治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通處理,以儘早實現三通;此後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從經濟實務到經濟制度、從法律法制到民主政治建設、從發展道路到發展程度諸方面各領域,逐步把臺灣吸納包容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現代化進程之中,在發展中融合,經融合而統一”;“我經濟規模及其快速發展已經提供兩岸經由經濟文化融合直到最終實現政治統一的巨大空間”。至2004年同樣是提供參考的全面論述兩岸關係的三萬五千字長文中,筆者以“融合——兩岸和平統一的唯一道路”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標題,建議“把兩岸關係推進到一個經濟文化全面融合的新的發展階段”,“逐步在社會上確立兩岸融合的統一道路”,“宣示兩岸在發展中走向融合的統一道路”。再至2006年的參考文章,提出“如果在理論上進一步確立起以兩岸融合為核心的統一道路與統一思想,將極大地增強我們事業對臺灣人民的説服力與感召力,極大地瓦解島內臺獨的社會基礎,極大地推動兩岸關係向著良性互動的方向繼續發展,也將使我們的人民能夠目標明確、充滿自信地掌握和預期未來”。

  習近平對臺思想中的成熟表述是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很明顯,“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比“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更為全面,更為準確,也更具有高度。目前,雖然習總書記尚未對此作出更具體的闡釋與論述,但從大陸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的總體脈絡看,這是中共對臺戰略的一次質的飛躍,明確了兩岸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統一的道路與方向,實現了規律性與目的性的高度自恰,實現了國家整體戰略與對臺戰略的完美契合,成為對臺工作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