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濤:臺灣光復初期的國語運動
二、強力推行國語國文
光復初期,臺灣本省人多使用日語日文,與使用漢字國語的外省人因語言上的隔閡,經常産生誤會。有個例子很能説明問題。當時,臺籍醫師的國語水準較低,有一天一位外省人軍官受傷來到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求診,一位臺籍醫師診療時,本來要表達“你的病是很輕”,因發音不清楚,誤説成“你是漢奸”,這位軍官聽完後很生氣,就打了醫師,此事後到警察局解決,始知是發音的問題,誤解才得以消除。
陳儀留學日本十多年,娶有日籍妻子,能説一口流利的日語,因痛恨日本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立志不再講日語。光復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暫準報紙、雜誌附刊日文版。陳儀原想用4年時間完成摒棄日語日文,改用漢語漢文,曾表示:“本人到臺灣後,擬先著重國語及國文之教授,務期達到使臺胞明白了解祖國文化之目的,此項工作艱巨,然以本人在福建推行國語運動之經驗而言,則此種工作在臺灣省可望于四年內大部完成。”
在推行中,陳儀遇到很多阻力,決定採取強力措施,要求臺胞儘快摒棄日語日文,改習漢字國語,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1946年9月14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令中學禁止使用日語。教育處調整各校學習課程,加重國文、歷史、地理科目,硬性規定每週學習國語課時數,要求新生入校先補習一學期語文、史地教育等。舉辦全省國語演説競賽,舉辦公務員語文實習班,將全省鐵路、公路、民營公司站名牌以及臺北市街巷名稱,一律換成中文,並加上注音符號,以各種措施普及國語。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本省光復已屆週年,為推行國語、國文以及執行國策起見,特將本省各種新聞紙、雜誌日文版撤除。公告自本年10月25日起撤除本省境內所有新聞紙、雜誌附刊之日文版,並令各縣市政府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