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兩岸交流如何能讓臺灣青年“有感”

2015-04-15 07: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4月13日海南三亞訊(記者 李傑) 全國臺灣研究會13日舉辦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臺灣東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羅海蕓在會上説,青年之間的交流,近年來被視為是兩岸交流的重點主題之一,兩岸青年交流工作目前需要有一些積極轉變,以往以旅遊參訪為主的交流團面臨轉型的壓力,為了能讓更多的臺灣青年對兩岸交流“有感”,她提出了幾項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建議。

  羅海蕓認為,在對臺青年交流工作方面,目前積極進行轉變的重點在於在深化交流,以往以旅遊參訪為主的交流團面臨轉型的壓力,會逐漸加大以專業對口和主題型式的交流。她認為未來大陸在推展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是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羅海瓊説,從效果來看,以往以交流活動為主的模式,雖然內容、主題和元素十分豐富,然而形式上卻少有創新,未來應思考如何在不失去意義和本質的前提下,結合大陸自身的資源發揮優勢,細緻設計有深度有品味的主題,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為了呈現活動成果而拘泥形式的表現方式。

  其次,對象和資源的合理分配。羅海蕓説,早期兩岸交流工作,大多借由臺灣本地具有政治影響力或知名度的個人或團體來負責,因此渠道的同構型高,造成參與對象同構型也強。近年來投入交流的團體漸多,兩岸青年交流的渠道也多元化,然而臺灣方面主要負責方仍然大多為既有的團體,較少有新面孔。因此她建議應採納更多元的管道,讓更多不同背景的青年有機會參與交流,而且要避免讓兩岸交流成為政黨或政黨相關背景團體的獨家代理事業,讓參與者和資源的分配都更為普及和合理。

  從臺灣目前的社會型態來觀察青年動態,“政黨”和“政治人物”已在青年世代的心中形成了某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很難發揮在兩岸交流工作方面的説服力,尤其是青年交流工作的第一線工作者,更該採納那些被兩岸都所接受認可,且無政黨或財團背景的中立機構來執行,未來在資源的分配上也可更大膽集中在這些無黨派體系的青年團體。

  最後,利用本地力量深耕經營。羅海蕓説,現階段的兩岸交流,成效顯而易見的大型活動,往往較易取得資源上的支援,但是活動成果不應只看重當下效果的呈現,這種思維造成了“重量不重質”的結果。因此,她認為由於過去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缺乏深耕經營的思維,更看重活動成果而忽略真正的活動成效在於參與者的深度感受,造成交流活動無法對臺灣青年的平常生活和思維習慣産生延續性和影響力。

  羅海蕓建議往後的青年交流工作,應設計更多具有深度和“小而美”的模式來進行,而且活動地點也不僅限于在大陸舉辦,未來更可利用在臺灣本地的青年團體力量,持續性的發展經營青年組織,持續的深入經營在地力量,利用精緻深度的活動形式逐漸積累理念相近的臺灣青年,進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羅海蕓認為,未來對臺青年工作可以採取更加開放的方式,通過臺灣本地團體去執行第一線的工作,同時讓這些團體在某種程度上能參與到大陸對臺青年工作的政策制定,提高整體工作被接受的程度而讓臺灣青年有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