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賀:臺灣青年認同為何會“去中趨臺”

2015-04-13 23: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李賀參加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台灣網記者 李傑 攝)

  台灣網4月13日海南三亞訊(記者 李傑)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李賀在此間舉行的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指出,近些年,兩岸民眾的認同傾向並未因交流合作而快速拉近,臺灣青年人的“去中趨臺”、“恐中拒統”意識反而日趨嚴重。上述臺灣青年認同的現象背後,有著較為深刻的國際、島內、兩岸、歷史等各方面的背景原因,正確認識這些原因,有助於理解臺灣青年的真實想法與願景,有助於尋求解決之道。

  李賀表示,臺灣青年形成“去中趨臺”、“恐中拒統”意識認同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兩岸政治差異、經濟差距等造成的結果。儘管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但由於1949年以後的長期隔離,兩岸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政治體制與經濟模式,兩岸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差異。

  在自認為選舉制度更加有利於民主、自由、人權的情況下,臺灣青年普遍不認同大陸政治制度,反而不斷強化“本土意識”、“臺灣意識”,進一步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上出現“去中趨臺”的趨勢。

  而兩岸經濟差距也越拉越大,在島內別有用心人士的煽動下,臺灣青年出現擔心大陸經濟對臺灣經濟的“磁吸”作用、恐懼大陸“以經逼統”、害怕大陸搶佔臺灣就業機會、不滿兩岸紅利獨厚權貴資本等等心理疑慮與反感,從而也對臺灣青年的政黨認同、國家認同等方面産生負面影響。臺灣政治大學教授王振寰指出,當臺灣民眾越認識自己,越清楚兩岸的差異時,“自然主體意識和自我認同會更強”。

  二是臺灣“去中國化”教育的後果。由於國民黨在兩蔣時代長期的“反共”教育,以及李登輝與陳水扁近20年的“反中”教育,加上“本土化”教育,臺灣民眾中“恐共”、“恐中”、“恐統”情緒仍在。特別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的臺灣一代,大多為1980年-1990年間出生,目前正處於20-35歲的年齡段,他們的“恐中反中”情緒較為濃厚。去年“太陽花”事件的組織者、參與者絕大多數正是受“去中國化”教育下的青年學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