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郭艷:從反服貿運動看臺灣年輕世代的局限

2015-04-14 01: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研究員郭艷在論壇上發言。(台灣網記者 李傑 攝)

  台灣網4月14日海南三亞訊(記者 李傑) 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13日在三亞召開,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研究員郭艷在論壇上發言指出,2014年3月臺灣爆發了主要由年輕世代主導參與的“反服貿”運動,此次運動既無法改變臺灣政治體制中蘊含的統獨窠臼,又加速了臺灣競爭力的下滑趨勢,更重要的是惡化了兩岸關係,整體而言並非一場積極、進步的運動。

  郭艷指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以“反服貿運動”領導者為代表的部分臺灣年輕世代,未能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公民社會與“國家機制”的對立。

  郭艷認為,近年來臺灣政治人物和社會大眾的諸多表現顯示,臺灣式民主已異化為民粹主義,甚至還有衰退可能,臺灣的公民社會遠未成熟。島內“國家認同”上的差別引發藍綠二元對立,使得民眾在重大選舉中常被迫選邊,這種局面既不利於維護島內民眾的切身福祉,也與當今時代提倡建構公民社會,關注民生議題的潮流不符,更使得臺灣社會運動長期無法擺脫政黨政治的桎梏。

  這在“反服貿運動”中再次得到驗證。這次運動雖然體現了相當的自主性,也不斷撇清藍綠惡鬥的標簽,事實上卻不斷在迴圈著藍綠惡鬥的模式。當這場運動跳脫不出藍綠鬥爭框架,就只能淪為鞏固藍綠格局的側翼,並將臺灣內部的種種問題加以外部化。比方,將“反中”作為面對問題的廉價解藥。只知“反”而提不出到底“要”什麼,這才是臺灣真正的“憲政危機”。

  其次,如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謀求經濟發展,並兼顧經濟增長與公平分配。

  郭艷表示,此次“反服貿運動”中,關於服貿乃至自由貿易的利弊問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遂有學者稱之為“不反服貿的反服貿運動”。

  《兩岸服貿協議》無論是放開的産業類別,還是放開産業類別的深度,大陸對臺灣的放開程度要遠高於臺灣對大陸的放開程度,臺灣能獲得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反服貿行動沒有將理性作為衡量正確與否的尺規,無疑會使臺灣經濟雪上加霜。

  年輕人未能充分理解服貿的情況下,很容易將“反服貿”與“反中”相結合,這值得檢討。“黑島青”組織曾將臺當局的經濟政策視為“失控的發展主義”,問題是,如果沒有經濟增長提供財源的話,公平正義不過是口號而已。如果沒有穩定與繁榮的經濟狀態,他們孜孜以求的“小確幸”將失去根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客觀現實與主觀想像之間的衝突。

  郭艷指出,“反中”意識主導下的“反服貿運動”並非單一的偶然事件,實際上有著深厚的社會土壤。它與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兩岸隔絕半個多世紀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李登輝、陳水扁當局推行“獨化”政策和教育的結果。再加上美日為強化其“以臺制中”戰略,不時對其推波助瀾,供給養分,使得臺灣民眾以“中國”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發生了明顯變化,統獨立場上的“去中趨臺”趨勢日益明顯。

  郭艷認為,當“反中”成為臺灣政壇唯一政治正確的立場,臺灣社會被“恐中”、“仇中”的情緒所籠罩。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李光耀先生所説的那樣,“李登輝當‘總統’時,他發起臺灣化的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民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