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楠:社會企業成為2014年臺灣經濟新亮點

2015-01-16 10: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5日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社會學博士謝楠的文章分析指出,社會企業成為2014年臺灣經濟新亮點。文章指出,2014年成為臺灣“社企元年”,臺灣社會企業是“西風東漸”與社會變遷的産物,可成為兩岸社會經濟合作新的結合點。

  全文內容如下:

  得益於國際經濟形勢好轉,2014年臺灣社會經濟整體表現優於2013年。臺灣 “中華經濟研究院”預計2014年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3.46%,相較于2011年—2013年年增長率平均不足3%的“悶經濟”狀況,島內經濟已呈現轉暖趨好跡象。值得關注的是,島內一種新經濟組織形態——社會企業,在2014年獲得長足進步,成為臺灣社會經濟新亮點。

  一、2014年成為臺灣“社企元年”

  所謂社會企業,是指以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通過商業模式而非捐贈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前者以社會效應最大化為目標,後者以企業投資者的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社會企業與非政府機構及慈善組織的區別在於,前者通過運用商業手段,實現自給自足、永續發展,後者主要依賴社會捐助。

  社會企業在島內包括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兩種類型,涉及範圍不僅包含衣食住行等傳統行業,還包括老年看護、環境保護等新內容。據島內“勞動部”和相關研究機構統計,目前島內以非營利組織形態存在的社會企業有597家,以營利組織形態存在的社會企業約有200家,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重要目的之一的企業大約有1000家,其中在公司名稱中直接包含“社會企業”的企業有42家。

  為支援臺灣社會企業大發展,臺灣行政主管部門在2014年提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預計在未來三年投入1.6億元新台幣,計劃催生100家創新型社會企業、協助50家社會企業走出臺灣、完成200件社會企業輔導案例。在2014年8月的“經貿國是會議”上,臺當局更是將“發展在地産業和社會企業”作為平衡區域發展差異、改變社會貧富差距、降低島內青年失業率的重要舉措,臺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更直接將2014年稱為臺灣“社企元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