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楠:兩岸經貿合作應當深化而不是倒退

2014-08-07 10: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28日,馬當局主導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落幕,匯整合了四十余項上百條的意見。島內媒體對會議本身及結論反應都較為冷淡。華廣網5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謝楠的文章指出,島內朝野惡鬥不止致使會議代表性大打折扣,會議結論直接回應了島內民生訴求,但未來效果不容樂觀。

  全文內容如下:

  7月28日,馬當局主導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落幕,匯整合了四十余項上百條的意見。島內媒體對會議本身及結論反應都較為冷淡,有媒體直接指出其沒有意義,不開也罷。此外島內近期發生一連串重大事件,澎湖復興航空墜機、“監察院”人事提名在“立法院”遭遇重大挫折、高雄管道洩露發生大爆炸,直接分散了媒體與民眾的注意力。但從島內以往類似會議結論都將形成相應政策的經驗看,此次會議結論依舊有諸多值得深入分析的熱點,反映出未來馬當局經濟施政思路。更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結論對兩岸經貿提出一系列嚴格管控措施,將對未來兩岸經濟融合産生重要影響。

  一、朝野惡鬥不止致使會議代表性大打折扣

  “國是會議”是臺當局為解決體制內無法處理的全臺性重大課題,在體制外舉辦的高層次會議。會議性質雖然屬於協商諮詢性質,但其會議結論往往具有相當的約束性和影響力。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舉辦過類似的“國家發展會議”,就“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經濟發展”、“兩岸關係”三大議題形成192項共識,對李登輝執政後期産生實質影響,直接推動形成了“凍省”、“兩國論”等重大主張及“戒急用忍”的兩岸經貿政策。陳水扁上臺後也操辦過類似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因其獲得當時在野的國、親兩黨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島內共識,其執行效果雖不如以往,但也基本奠定了陳水扁後期政策基調與方向。

  “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兩岸服貿協議”遲遲未能過關生效,“貨貿協議”及“爭端解決機制”等ECFA後續協商遙遙無期,兩岸經濟融合陷入停頓,臺灣參與RCEP及TPP進程被迫中止,宣揚“閉關鎖島”思維的“小確幸”思潮甚囂塵上。另一方面,中韓FTA進程的加快對島內産生極大壓力,島內工商界也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儘快凝聚島內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經貿合作路徑的共識。馬當局召開“經貿國是會議”,是對“太陽花學運”中“反服貿”團體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變相回應,試圖重新推出具有高度共識性及民意支援的經濟政策。

  4月3日,臺“行政院”宣佈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先在4月下旬5月初召開三次預備會,逐步確定主題;再在島內北中東南召開分區域會議,逐步匯集共識、推選參與最終大會代表,7月26日-28日在臺北召開大會。會議代表180人,涵蓋政黨、行政機構、地方縣市、産學界、“公民團體”各方代表。會議形成“共同意見”、“多數意見”及“其他意見”幾百項,“行政院長”江宜樺、“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都表示會將“共同意見”和“多數意見”形成政策並堅決執行。

  遺憾的是,島內在野黨並未展現相應格局,置島內民眾對“藍綠惡鬥”已極為厭惡的態度于不顧,杯葛到底,民進黨、臺聯黨、親民黨及學運團體均拒絕出席。民進黨甚至針鋒相對宣佈將在八月份召開民間版的“公民經濟會議”,提出所謂真正反映民間訴求的經濟政策。“經貿國是會議”還未召開,其代表性便大打折扣,馬當局試圖凝聚島內共識的意圖已然破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