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楠:核四停工不利於臺灣經濟長遠發展

2014-05-05 13: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面對島內巨大民意壓力,馬英九當局被迫宣佈“核四停工封存”。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謝楠的評論文章指出,從長遠來看,此次“核四停工封存”必將給臺灣的能源供應乃至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全文內容如下:

  島內“反服貿”運動剛結束,民進黨與島內反核團體聯手掀起新一波反核運動。面對巨大民意壓力,馬英九當局被迫宣佈“核四停工封存”:“核四”一號機不施工、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全部停工;未來是否運轉必須經“公投”決定。從長遠來看,此次“核四停工封存”必將給臺灣的能源供應乃至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首先,“核四停工封存”將加大臺灣能源供應的風險性。臺灣現有能源結構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核電站年發電400億度,佔臺灣能源供給的8%-10%,位於石油、煤和天然氣之後;佔電力供應的16%-20%,僅次於燃煤和燃氣發電。核電在島內能源供應和電力供應中的比重並不高,但核電具有供應穩定、産能利用率高、原料供應不易受制於人等優點,可保障臺灣能源多元化,對臺灣能源安全供應的貢獻不容忽視。如果採取天然氣替代核電,則天然氣發電將佔電量總供應的近50%。這不僅將加劇單一能源依賴的風險性,同時天然氣在運輸存儲過程中的複雜技術要求也會增加能源供應的風險。

  其次,臺灣經濟對低電價依賴度高,“核四停工封存”短期內對島內經濟影響較小,但從長期看將對臺灣經濟的平穩運作增加更多變數。核電的直接成本相對低廉,每度電僅為0.7元新台幣,燃煤、燃氣及太陽能發電分別是核電的2倍、4.7倍和10倍。臺灣電價能長期維持在較低水準,核電功不可沒。而從2012年臺當局微調電價所産生的嚴重社會經濟後果便可知臺灣經濟對低電價依賴度很高。如果“核四停工封存”,並執行“核電不延役”政策,在2024停轉全部核電站,則臺灣的電力備載率將逐步下降,據《天下》雜誌預測會下降至1%左右(備載率是指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所預留的電力除以年發電量,臺灣安全的電力備載率應在15%以上),屆時臺灣將可能面臨電價上漲、嚴格限電等一系列問題。電價是重要的民生和經濟指標,電價出現大幅波動,將直接導致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2012年臺當局實行“油電雙漲”政策,電價上漲幅度很小就引發了民眾的普遍不滿,難以想像如果電價果真上漲一成、甚至是四成會引發怎樣的社會震蕩。《天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雖然有58%的民眾贊成停建“核四”,但反核民眾卻有超過四成並不願意接受高電價的代價。

  再者,限電風險會激化島內北部地區的電力供需矛盾,加速高耗能産業的外移。臺灣電力供應總體寬裕,但因經濟重心在北部,因此呈現北緊南松的區域性差異。“921”大地震時,新竹科技園區就因限電而損失慘重。臺電預測“核四停工封存”後,最快可能在2016年就不得不採取嚴格的限電措施,北部地區原本緊張的電力供需矛盾將愈加尖銳,屆時限電風險可能迫使北部地區加快轉移淘汰高能耗産業。從務實角度上看,短時間內大幅調整産業結構對於經濟形勢長期萎靡、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臺灣而言,成本難以承受。更重要的是,停建核四可能影響投資者對臺灣經濟環境的信心,影響臺灣經濟健康發展。民進黨執政期間強行停建“核四”就間接導致臺股在三個月內下跌2000點。美國商會在“2013台灣白皮書”中,也認為停建“核四”將破壞臺灣既有電力規劃,將無法避免出現島內區域輪流限電情況,最終會影響臺灣企業競爭力。(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