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梅新育:兩岸服貿究竟對誰更有利

2014-04-10 10:1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服務業在臺灣經濟中的地位

  在深化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中,《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具有格外的重要性。因為大陸去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佔比(43.9%),未來佔比還將繼續提高;臺灣更早已是一個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2008年—2012年,臺灣産業結構中服務業佔比在67.4%—69.4%之間,服務業佔臺灣就業人口比重超過58%。而且,臺灣服務業平均薪資高於工業,增長波動也小于工業。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兩岸經貿最大程度帶動兩岸經濟發展,特別是令臺灣經濟受惠,就必須為兩岸服務貿易創造更好發展環境。由於兩岸貨物貿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去年便高達1973億美元,進一步發展兩岸經貿的重心也相應必然要放到服務貿易上;服務貿易的發展,又有助於貨物貿易的深化及其效益提高。

  二、“服貿”對臺灣經濟的意義

  迄今海峽兩岸經貿發展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不對稱開放,在貿易、投資、人員流動等所有方面,大陸對臺灣的開放程度都遠遠高於臺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臺灣經濟受益良多。即使在對等開放的情況下,由於大陸經濟規模和穩定性均遠遠優於臺灣,且優勢日益擴大,臺灣産業和整個經濟受益程度也高於大陸。

  在爆發東亞金融危機的1997年,大陸GDP相當於臺灣的3.2倍,到2012年已達16.8倍。2012年,臺灣GDP折合人民幣30893億元,大陸已有4個省經濟規模超過臺灣:廣東(57068億元)、江蘇(54058億元)、山東(50013億元)、浙江(34665億元)。到2013年,大陸GDP進一步增長至568845億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增長源,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佔30%。由於世界經濟步入低增長時期,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率也在放慢;儘管如此,其增長率在全球大國之中依然最高。一個規模居世界第二、增長率在全球大國中最高且相當穩定的市場,對於任何産業、任何企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在更大背景上考察,各國産業結構中第三産業所佔比重隨著經濟發展而日趨上升,服務貿易早已是世界貿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亞,服務貿易、特別是高增值和高技術的現代服務貿易相對製造業而言仍然是對外貿易的軟肋;通過增進區域內合作來增強本土服務業競爭力,共同提升在全球經濟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就成為區域內各方一條可行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將屬於一國之內的臺灣地區列為優先給惠的對象,確屬意料之中。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