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賀:謝長廷在當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催化劑

2014-01-23 08: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月23日發表文章説,在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代替原先各方預期的《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接受電臺訪問拋出“海鷗理論”、“中國加一”等論述;蔡英文在認可蘇貞昌“海鷗理論”的同時,亦派心腹幕僚登陸交流;謝長廷則表示“臺灣共識要納入中華民國色彩”,並且不對5月份是否參選民進黨主席進行表態。就相關問題,中評社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助理研究員李賀。

  李賀表示,蘇貞昌“海鷗理論”,把大陸與臺灣比喻成“人”和“海鷗”,是其一貫的“一邊一國”思維在發生作用。蘇的思想體系中,大陸和臺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屬性不同,因此用“人”和“海鷗”這樣本質不同的物種進行比較。而“中國加一”的表述則更加含混,應該如何論述,恐怕在民進黨內都沒有明確的解釋,“只能去問蘇貞昌本人”。

  李賀表示,蘇的理論是民進黨沒有合適論述的情況下,用模糊的表達掩蓋其無法對兩岸關係做出實質調整而做出的動作。與此前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表述有異曲同工之處。

  李賀表示,“海鷗理論”也是蘇貞昌對深綠的交心。原本在蘇貞昌大費週折進行了9場兩岸政策辯論後,各方普遍希望有明確的共識。《檢討紀要》的出爐普遍讓外界感到失望,于蘇要在5月爭取的民進黨黨主席選舉不利。因此,蘇用“海鷗理論”鞏固深綠基本盤,希望在“一人一票”選黨主席的機制下,勝讓利的天平向自己傾斜。

  而“另一個太陽”蔡英文在對蘇貞昌表示認可的同時又派親信登陸訪問。李賀認為,這是蔡英文在兩面下注,同時討好綠營基本教義派和中間選民的支援:一方面,蔡認可蘇的表述,表明其擁護民進黨中央的路線,並希望以此鞏固基本教義派對自己的支援。另一方面,蔡的核心幕僚林全、陳明通等人亦到大陸進行交流訪問合作,説明蔡英文已經對兩岸政策作出兩手準備,掌握民進黨內兩岸論述的主動權。

  李賀表示,從智囊團成員名單看,蔡的兩岸主張會比較完整地傳達給大陸。而至於智囊團此行是否能與大陸建立交通以及聯繫的管道、大陸能否接受蔡的主張、蔡是否能證明其有能夠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都還有待觀察。總體而言,智囊團此行過程大於結果,形象大於實質。

  至於蔡英文用“對岸”代替“中國”,李賀認為只是策略上的調整。他表示,這幾年來,用“對岸”或“大陸”代替“中國”已成為民進黨內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每當民進黨兩岸政策需要向大陸傾斜時,都會釋放類似的“善意”。高雄市長陳菊訪問大陸前,也做過類似的調整。

  李賀表示,基於民進黨內30%的深綠基本盤,難以指望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有實質性調整,否則會直接動搖選舉基礎。因此,蔡只能在鞏固基本盤的情況下最大化爭取中間選民,也就是所謂的“立場更堅定、策略更靈活”。

  李賀認為,蘇蔡之外自稱“月亮”的謝長廷,正在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調整上扮演“催化劑”的角色,為其兩岸政策向“中華民國體制”靠攏試水:一方面,如果民進黨黨員和基本教義派可以接受,那麼不排除民進黨靠攏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遭遇到強烈的反彈,那麼會踩急剎車,或是讓謝成為替罪羊。

  李賀表示,作為有理念的綠營人士,謝在兩岸論述方面有獨特的主張。因此,雖然目前蔡、謝存在或明或暗的某種形式的結盟,但兩派之間的政治利益能否擺平,使謝甘願讓自己的理論淹沒在民進黨內的各種聲音中,不在5月份出來選民進黨主席,還有待觀察。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5月份的民進黨主席之爭會趨於白熱化,各派系之間會圍繞兩岸政策展開激辯,甚至會在民進黨主席選舉之後推出新的兩岸政策論述。然而,蔡、蘇亦都會保留模糊和想像空間,直到2016年“總統候選人”確定後,才會有比較明確的論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